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29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浙江绍兴曾经4000余亩湖泊遭垃圾回填破坏殆尽
时间:2014-05-25 10:39:24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史春波 

  在中国湖泊目录里,贺家池的编号是 G33A506。这个4000多亩的湖,曾是绍兴最美的湖,留有人们太多的怀想。

  历史上,它因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放生池而得名,鲁迅和周作人都喜欢它。有人这样回忆它:湖水清得可以看见虾蟹,有月亮的夜晚,划着乌篷船,去看社戏……

  仿佛就是美国作家梭罗笔下的《瓦尔登湖》,一个宁静而美好的世界。

  只是,这一切的美好早已消失。三十年来,大湖被一个个挖泥烧砖的窑厂和巨大的垃圾场一点点蚕食,如今几乎已经消失。它的命运,可以算是中国工业化进程的一个缩影。

  “我是看着它一天天消失的。”59岁的邵宝木见证了大湖的变迁。如今,他和很多人一起发出了“救救贺家池”的民间心声。

  “历史欠下的债是要还的。”绍兴当地一名官员如此告诉记者。

  目前,在浙江“五水共治”大背景下,官方表示正在开始对贺家池的修复。

  记忆

  贺家池在哪儿?令人伤感的是,在如今的地图上,这个曾经4000余亩的大湖已经无法找到。

  如果从地理位置上定义,它位于如今的上虞区道墟镇、绍兴高新区陶堰镇和袍江开发区孙端镇交界地段。

  “我太熟悉了。”59岁的邵宝木一辈子生活在贺家池边,养鱼为生。他伤感地告诉记者:“贺家池涉及三镇、七村,水域面积非常大,最大的时候有4000多亩。”

  千百年来,在沿贺家池而居的村民记忆中,她曾是一湖碧波,抗旱泄洪、调节水源、引船走货、灌溉饮用,可谓功能齐全。湖周边菱红莲碧、苇白茭嫩,而湖中野鸭嬉戏、鱼虾腾跃,堪称景色秀美物产丰盈。

  “因为水浅而清,小时候的贺家池连湖底的水草、鱼、虾都能看到。” 邵宝木的家就在湖边的邵家溇村。

  老邵说,夏天每到傍晚,湖边都是戏水的人。起风时,水浪拍打岸石,哗哗地响,像海边一样。“家里有客人来了,都喜欢乘船到湖上游一圈。”

  另一名村民这样回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当时的老百姓都是多子女家庭,生活艰难,周边的老百姓靠每晚在贺家池捕鱼捉虾才能养家糊口。在大家心中,贺家池是一个真正的母亲湖,“听老一辈的人经常说,贺家池每天出一只金元宝”。

  这个湖也养育了不少名人。

  环湖村镇中,你可以看到不少名人遗迹——邵家溇村的邵力子故居、西上塘村的陶成章故居,还有鲁迅外婆家皇甫庄。在鲁迅笔下,摇着乌篷船看社戏的情节,就发生在这个贺家湖。

  只是,历史只留给了人怀想。

  蚕食

  清晨,邵宝木来到他的鱼塘,准备去市场卖鱼。老邵在贺家池一带承包了21年的鱼塘。

  他说,自己是眼看着湖面一点点消失的。如今,他的60亩水塘几乎已经是这个4000亩大湖仅存的水域。

  蚕食是从1985年底开始的。

  那年,贺家池四周被人筑起了堤坝,中间分成了几十个池塘开始养鱼。当然,这是为了发展经济,但因为种种原因,养鱼失败了。

  第二年,湖区造起了一座窑厂。一方面,挖泥取土可以疏浚贺家池,另外,泥土还可以用来烧砖,一举二得。

  但是让当时决策者没想到的是,这样的窑厂越来越多,他们大肆从湖底挖取粘土烧砖。这些砖被运往全省各地建设城市。

  那个年代的中国各地,城市建设狂飙突进。

  “最多的时候,湖区树起了13根大烟囱,有八九十辆挖土机挖土。”老邵说,窑厂的不断入驻,打破了大湖的宁静。

  老邵承包的鱼塘也不断缩小,从140亩缩到了如今60亩,而且这还是在湖的外围河流位置。

  “环塘河和中心河都是当初挖塘搞养殖时,为方便行船而留出的河面。但现在除了中心河,以及这里和湖的北边还有一段环塘河外,整个贺家池已经没有水面了。”

  毛春荣同样深有感触。16年前,他在湖边承包了20亩地开始养殖青虾。但现在因为湖水越来越少,他的养殖已经坚持不下去。

  “最近两三年关停了几家,但还有一半在照常经营,每年挖土还在70万立方米左右。”多名村民反映说。

  从邵家溇走进这片消失的湖面,记者看到的果然是满目疮痍。没有水面,只有泥浆和建筑垃圾,还有烟囱。

  “现在这里就像是沙漠了。”一名随行的村民叹气说。

  记者获悉,有的窑厂挖土后,再运来大量的建筑垃圾回填,有的还是印染污泥,造成再次污染。

  红火多年的上虞道墟镇屯南砖瓦厂,如今已是人去楼空,但依然有砖的印迹。在厂房的东侧,记者看到一个深坑。

  “这坑所在的地方,就是贺家池原来的湖底,为了烧砖而被取土挖成这样的。”几位当地村民告诉记者。

  这样的深坑在贺家池有十几个,深的达四五十米,像是一个峡谷,堆着的建筑垃圾和泥浆像是一座小山。

  呼救

  这几年来,在绍兴,救救贺家池的声音从不曾断过。

  今年,随着全省“五水共治”的推进,贺家池的命运再次引发了热心人士的关注。他们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奔走相告。在网上,“救救贺家池”的呼声日渐强烈。

  “一个曾是绍兴市最美的天然湖泊面临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垃圾的填埋。无论从环保、生态还是从历史人文方面来考量都让人难以接受。”一名网友说。

  “我们从小在这里生活,贺家池就像我们共同的母亲。现在它被糟蹋成这样,我们除了痛心,就是气愤。”更多的人表示。

  一名热心人士告诉记者,我们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有关部门出面尽快阻止这种破坏行为,并恢复贺家池原样,“让它回归自然,造福沿湖百姓。”

  有人认为,目前贺家池的修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去年的行政区划调整后,在政策上应该会通畅很多了,要进行统一规划,出台规划方案进行专项治理。各级政府在规划出来前,先要进行保护,并且是刻不容缓,绝不允许再破坏”。

  整治

  5月中旬,绍兴市政府成立了专项整治组,终于采取行动。

  该整治组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上世纪70、80年代,周边镇、村为发展集体经济,确实开始沿湖取土制砖建窑。几十年来,沿湖取土成坑、回填垃圾现象较为突出,既影响了水质,又污染了周边环境。

  他说,现在,第一阶段的整治已经结束,“关停了窑厂,拆除了运送污泥的码头,清理了建筑垃圾,一些淤泥也在清理”。

  他表示,有些情况,还在调查取证中。

  绍兴当地一名官员说,贺家池的消失,有很多历史的原因,“但历史的债还是要还的。”

  记者了解到,目前已经有一个初步的规划方案出台,“是建成一个生态湿地。从纸面上的规划看,品位还是有点高的。”他说。

  “要全部恢复成以前那样,那是不大现实的,我们只能说,尊重历史,进行最大限度的整治和修复。”

  他同时表示,困难也很多。“比如一些政策上的,有些土地省国土部门已经报批成复耕用地了,现在要重新推翻等等。”

  人与土地

  在近三十年来的中国,谈论人与土地的话题,多少是带着伤感的。

  原本菱红莲碧、鱼虾腾跃的贺家池,如今只见深坑不见水,几乎湮没在历史的云烟里。

  行进在消逝中,贺家池的命运,只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例子,就像萧山的湘湖,被拦起坝,抽干水,挖泥烧砖。

  当今的城市不缺现代感、不缺都市氛围,但已经缺了自然美好的生态环境。就像巴黎的塞纳河、伦敦的泰晤士河、波恩的莱茵河、芝加哥的密西根湖、瑞士日内瓦的日内瓦湖、无锡的太湖、杭州的西湖,都是这些城市的重要形象标志。

  这是几十年发展付出的代价。如果人类再不提升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再不杜绝野蛮开发、滥用和浪费自然资源,后果将会越来越严重。

  醒悟,需要过程,还债,更需要漫长的努力。期待着更多的贺家池能恢复,成为一个城市的形象。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