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雨季又来,城市能否不再“看海”
时间:2014-05-13 23:21:12  来源:人民网评  作者:郭云凯 

    最近,南方不少地方受到暴雨袭击,一些城市再次上演了“看海”剧情。在深圳,一场近六年来最强的暴雨,让这里一夜之间变为“水城”,城区多处发生内涝,航班取消、动车停开、公交停运,城市交通几近瘫痪,市民直呼“街道变河道,出门可看海,伸手能捉鱼”。

    近年来,每逢暴雨,城市就成一片汪洋,似乎已经成了一个难以打破的怪圈。2011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全国351座城市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在2008年—2010年3年间,62%的城市都曾发生过内涝,发生3次以上内涝的城市有137座。城市排水不畅,一下雨就“水漫金山”,屡次出现“海景”,城市逢雨必灾,内涝严重。2012年北京的“7.21”暴雨,更是造成79人死亡,留下了令人痛心的一笔。

    每次暴雨围城之后,都会留下相似的反思,从城市排水管网老化,到排水管道的标准滞后。这一次,在深圳,这个年代的现代都市,也面临着老问题。据水务部门介绍,深圳大部分的排水管道是按照1年1遇来建设的,这相当于每小时降雨强度约为50毫米。如此排水能力,碰上了5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时,产生200多处城市内涝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

    实际上,今年3月底,深圳就遭遇了一场大暴雨,还带来地陷等次生灾害。据统计,仅在2013年深圳就发生10次地陷,造成6人死亡、多人受伤。地陷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也是排水管网老化,得不到及时更新,地面一旦遇雨冲刷就容易发生垮塌。解剖深圳这个样本可以发现,城市发展中那些“看不见的地方”的脆弱性一再暴露出来,折射出重地上轻地下、重面子轻里子等通病。

    并非没有改变和改进,包括深圳在内,许多城市都意识到了地下管网落后的问题,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强化升级。广东省4月还发布《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意见》,要求到2020年,广州、深圳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地级市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30年一遇的暴雨,县级市(县城)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20年一遇的暴雨。问题在于,这一相对远景的规划实施的步伐,与过去管网建设的巨大欠账相比,与城市不断扩张的速度相比,与气候变化频繁、极端天气频出的现实相比,还是大为落后了。这也是不少城市年年改、年年淹的深层症结所在。

    在法国作家雨果的笔下,下水道被称作是“城市的良心”。良心固然需要时间去检验,但选择什么样的方向,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一味铺摊子、重外在形象而忽视了内在质量的城市,不可能通过暴雨狂风等自然灾害的测试。因而,转变发展模式,建设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才是告别“看海”的根本出路。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