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0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农村毕业生存在就业短板吗?
时间:2014-03-30 12:52: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徐 畅 晋浩天 

  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其中“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

  “金三银四”,又到了大学生求职的“关键时刻”。然而这个“黄金季”并没有让来自农村的四川某高校应届毕业生柯帆看到太多希望,眼瞅着金三月即将过去,工作却依然没有着落,急火攻心,他却只能无奈地感叹:“形势严峻,实力不强,还被农村背景‘拖了后腿’。”

  教育部日前在其官网发布消息,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率与城市生源毕业生并无明显差异。而早在去年底,由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却明确指出:“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其中“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最大”。

  那么,这两项由权威部门发布的结论差异何来?谈了多年的农村毕业生就业问题又该如何破题?

  结论为何存在差异?

  《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撰写者之一、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李春玲表示,样本量和统计截止时间的不同是造成该结论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李春玲向记者介绍了《社会蓝皮书》的调查取样方法:“我们从全国的高校中选取了12所高校,分别为4所重点本科院校、4所普通本科院校和4所高职院校。这些学校基本能概括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的学校。”李春玲说:“确定调查的高校后,我们又通过严格的随机抽样,于2013年6月至10月追踪调查了这些高校的1600多名应届毕业生,并于9月底统计了他们的就业状况。”但她坦陈,教育部的样本量更大。

  李春玲表示,教育部的统计截止时间可能会比《社会蓝皮书》更晚。“我们统计数据的截止时间是9月30日,体现的是学生毕业两个月后的就业情况,而农村生源毕业生就业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同时,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其他两类院校毕业生,而高职毕业生更多地来自农村家庭。如果不区分学校类型而笼统地统计毕业生平均数就业率,就会掩盖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城乡差异。

  “毕业两个多月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率最高,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紧随其后,而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最低。在普通本科院校,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有87.7%,而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就业率仅为69.5%。”李春玲指出,普通本科院校农村生源毕业生在求职中确实存在着困难。

  农村毕业生就业,难在哪儿?

  “从去年到现在,我投了数百份简历,只有十几个给了答复。”柯帆告诉记者,参加面试时,自己就曾因为普通话不标准、谈吐不得体等而感到异常紧张、焦虑。

  已经毕业的农村学子王启峰,回忆起当初的求职经历时表示,费用“吓人”、没有“背景”,都是自己的“软肋”。“各种考试费、路费,再加上购置正装的费用,数额惊人,而学校提供的求职补助只有几百块。比起城里娃,自己又没有社会关系,总担心在‘拼爹战’中落败。”

  经济上的压力、综合素质的差距,都是农村生源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李长安认为,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导致城乡生源并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是城乡大学毕业生求职境遇不同的首要原因。“大量数据表明,近几年农村学生通过高考进入重点大学的比例较低。”

  “之前我们也做过相关调研,发现找‘一般工作’——非国企、民企等,主要靠学历,城乡差别不大;但是要找‘好工作’——国企、公务员等,毕业生的家庭背景与关系就比较重要,而这显然是农村生源的短板。”李长安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直言,近年来二、三本院校盲目扩张,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学生,但这些院校获得的政府资源少,专业设置不够合理,无法保障教学质量,也导致农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佳。

  农村毕业生就业,怎么办?

  农村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早已是“老生常谈”。如何让农村毕业生更好地实现就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政府和学校一定要搭建好召开招聘会的平台,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吸引用人单位前来招收求职者。此外,应积极建设各种就业信息的资源平台,让学生平时也能及时了解各种就业需求。”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指出,国内高校还要注重加强校友会工作,组织校友举行专场招聘会,或者邀请校友介绍经验。

  “教育部最近出台的扶持农村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中,提到将完善助学贷款代偿等,那么,如何具体落实到位,已成燃眉之急。”李长安建议,尝试推行助学贷款减免,可以有效缓解农村学生的负担。同时,“对去西部、下基层的毕业生进行长效性的补贴和奖励,这样会对他们起到更好地激励作用”。

  熊丙奇强调,就业不公平主要来源于教育不均和单一的高考制度。“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改变选拔学生的评价体系,从教育起点做到公正公平是眼下更具现实意义的手段。从长远来看,则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如果能建立全国重点大学基于全国统一测试的自主招生,并在自主招生中加入地区教育因素评价,就可很大程度矫正地区不公平和城乡差异。”

  可喜的是,专家们对农村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希冀与建议正化为“一个个切实可行的政策”。教育部日前提出,将完善毕业生就业政策、增强农村生源毕业生的求职竞争力、实施好“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多项措施力促农村大学生就业。而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教育部随后下发通知:国家将通过实施农村学生单独招生等举措,进一步增加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规模。

  “这些举措将进一步促进教育均衡,为寒门学子提供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切实可行的途径。如果落实到位,必将为农村毕业生下一步求职就业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广阔的前景。”复旦大学招办主任丁光宏坚定地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