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18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居住年限”如何成为市民化的“班车”?
时间:2014-03-25 21:26:12  来源:郑州晚报  作者:木须虫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将通过建立居民制实现市民化。国家将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稳步推进城镇的义务教育、就业服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性住房等公共服务,并使这五大公共服务覆盖城镇常住人口。(3月24日《新京报》)

  居住证制度是户籍改革的内容之一,最早在广州、上海等大城市试点,2010年5月27日国务院转发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居住证制度。随后,深圳、北京等一批大城市相继施行。

  然而,居住证制度不等于城市户口,取得了居住证可享受一个城市工作生活的某些便利,但不能完全享受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的公共服务,仍然是过渡时期的权宜之计。不少的城市,将居住证制度与积分入户结合起来,作为城市提供公共资源的依据,而持有居住证是获取积分的一个前提。显然,一个外来人口想要成为城市的居民,需要跨过两个门槛,更需要闯过更多的条件壁垒。

  如《上海居住证积分办法》第三条规定,《居住证》积分制度是通过设置积分指标体系,对在本市合法稳定居住和合法稳定就业的《居住证》持有人进行积分,将其个人情况和实际贡献转化为相应的分值。积分达到标准分值的,可以享受相应的公共服务待遇。

  这些规定,意味着城市对市民化有着苛刻条件的选择,说得不好听点,就是“高知、高收入群体”的城市化。比如新莞人子女积分入学的两项主要指标是父母的学历、职称的高低。这些群体对城市的贡献足以买单城市公共资源的增量,而绝大部分处于产业一线、服务业等低收入群体被挡在了市民化的大门之外。

  不能不说,当下的城市化是嫌贫爱富的城市化,也是城市“零付出”的城市化,这也是户籍城市37%与常住人口城市化53%差别的根源所在。城市化不仅是选择性的吸纳,更是包容性的反哺。相比较而言,城市在反哺方面做得很不够,城市在吸纳大量外来人口创造大量社会财富的同时,并没有将部分财富用以解决对称承载的公共服务建设,而是因袭了“摊大饼”式扩张的路途,浪费了不少的公共财力。

  以人为本的城市化面临的根本难题只有一点,那就是公共投入的成本由谁来买单,而城市缺少足够的意愿,始终都是问题的关键。理论上讲,发改委提出的“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逐步实现市民化”,可以视作城市化的“路径图”,一方面正视了城市化资源供给的瓶颈,有计划地分批解决;另一方面简化条件,以年限作为基本标准,可以最大限度确保“机会公平”。而关键是来自顶层的设计,如何能够内化成城市的动力?

  毫无疑问,城市化在强化顶层设计,打破户籍壁垒,简化入户条件,促进流动的制度公平的同时,还需要一个不以城市意志为转移的倒逼投入机制,如加大社会保障国家层面的统筹力度,打破教育的城市樊篱,健全社会福利,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运用税费、补贴的分配手段和市场供给的调节手段,通过无形的手来配置城市化公共资源,让“居住年限”真正成为市民化的“班车”。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