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GDP统计应考虑治污成本
时间:2014-03-24 10:37:25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罗天昊 

    治污不力,提头来见?

    2013年年底,在北京的地方“两会”上,市长王安顺透露,北京已与中央签订责任书,承诺到2017年改善大气质量。他说,中央某领导曾对他开玩笑,称治理不好空气,就“提头来见”。
    有意思的是,如果治理不好空气,就要“提头来见”的话,那些能够治理好空气的地方,又该如何奖励?
    这是一个被普遍忽略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在GDP统计中忽略了很多因素。此前,中国的高速发展,建立在“四大牺牲”之上,即对自然环境、国家资源、社会公平和未来发展的牺牲。首当其冲的,就是环境牺牲。不少地方为了迅速做大GDP,罔顾对当地环境与生态的 破坏。
    在最近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甘肃省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全国五大湖区湖泊水环境治理等被列入政府工作议程,显示中国政府改善环境的决心。
    事实上,转变发展方式、提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步,无论在政府还是民间,已倡导多时,但从实效看,并不理想。推行新的发展模式,不仅需要观念的改变,更需要制度的保障。

    GDP统计应计入治污成本

    首当其冲的就是改变GDP的统计方法,推出“绿色GDP”的统计模式。
    一直以来,朝野之间,对于中国GDP统计方法的诟病,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的GDP总和,往往大于国家统计局的全国数据。2013年,地方统计数据,超出全国数据2万亿,误差达5%。另一个就是对GDP统计方法的质疑。特别是一些污染严重的地方,靠牺牲环境制造了GDP,同时又把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计入GDP。如果采用“绿色GDP”的计算方法,中国经济总量应比现在少。
    “绿色GDP”是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应当从现行统计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其中,最应当被计入的一个重要变量,就是环境污染。
    “绿色GDP”自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推出以来,一直难以落实。究其原因,与中央政府GDP至上的态度有关。在国家层面,对于各地在发展过程中造成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实际上是默许和放任的。
    但是,中国已崛起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GDP总量仅此于美国;排名第三的日本经济仍在低迷中徘徊,预计与中国的差距将越来越大。说得直白一点,改变GDP的计算方法,不影响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亦不影响国民对于中国复兴的心理预期。同时,蔓延全国的雾霾已经引起了高层的警觉,提高发展质量已经成为从庙堂到民间的共识。
    据北京方面统计,治理PM2.5的投入将高达7600亿元,加上其他费用,估计需要1万亿元。2013年,北京就有5年投入1万亿元治污的计划。而按照北京当下的GDP增速看,未来5年的GDP总量,大约正好为10万亿左右,也就是说治污消耗高达到GDP的10%以上。当下,全国的治污消耗,大约为GDP的2%。
    根据国际经验,为改善环境,环保投资须占当年本国GDP的1.5%到2.5%。而在工业化高峰期,一些发达国家在环保方面曾消耗巨大社会财富,占比一度超过3%。如日本在上世纪80年代,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了3.4%,英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在上世纪60到70年代,环保投入比重也在3%左右,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为2%。北京的治污投入,固然反映了其积极态度,更体现出污染程度的严重。若将治污当做成本而非产出,则根据新的计算方法,北京GDP将大幅缩水。
    推行“绿色GDP”才有可能改变地方的发展模式。举例来说,在雾霾重重的中国北方,河北省张家口市却保有少见的良好的空气质量。以现行统计方式,张家口的经济总量相对较小。但如果推行“绿色GDP”模式,其他地区的资源消耗被扣除,GDP总量将下降,但张家口的GDP将相对上升。
    这种将治污成本计入GDP统计的方式,对于那些不顾环境、片面追求发展的地方,将成为一种惩罚机制。其短期投机制造的GDP将会缩水,近年来愈演愈烈的“造城运动”也能得到部分遏制。改变GDP的统计方法,实为大势所趋,而且这种改变应以一种常规惩罚机制确定下来,对于环保努力的地区,则会形成一种激励。

    GDP统计不能忽视区域规划导致的发展权不平等

     “绿色GDP”的统计,还应考虑社会公平因素,除了计入治污投入外,还应考虑到因政府规划导致的地区间的不平等发展权。
     中国区域发展不均衡、地理复杂、产业多元,这一点甚至还超过美国。当下中国将全国土地划分为四大功能区,即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其中的限制开发和禁止开放区域,实则为中国的整体发展做出了牺牲,产业受限,应针对它们建立补偿机制。
    补偿的主要手段,是政府的转移支付。目前,发达国家的转移支付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相当高,日本高达50%,而美国达20%。美国的多数西部城市,税收都比东部低。中国在国家层面上的转移支付制度也需要改变。
    比如,南水北调。这个涉及到数亿人口的浩大工程即将完成,但其中仍有很多未竟之事。北京的饮水问题,引发北京和河北的长期纠葛,为了保证北京的水源,河北张家口市的官厅水库区域内,很多产业被禁止。北京的密云水库,上游为河北承德市,当地亦有很多产业被禁止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河北对于北京发展做出的牺牲,而目前,这种牺牲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北京每年补偿河北的水费,少得可怜。这个时候,就需要来自中央层面的协调机制。未来的南水北调工程,牵涉更广,更需要建立国家层面的转移支付制度。
    同样,鄱阳湖作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生态区,对长江水质和华东生态安全十分重要。笔者调研时,曾有江西人表示,江西为了保护下游的江浙和上海的环境,作出了牺牲。同样,青海保护黄河源头三江源,黄河下游的省份,是否应该给予青海财政补贴?这些都需要在中央层面的统筹,不能让地方继续互相扯皮。
    天赋有异,发展同权。那些作出牺牲的地方,理应得到补偿。这不仅事关公平,更关系到地方的发展动力。对部分区域,除了转移支付外,也需要合理的产业扶持。
    造血胜于输血。此前中国对于一些不适宜开发的区域,以及老少边穷区域,实行的是“扶贫”制度,但事实证明,这种模式效果并不明显。一个地方的经济勃兴,核心在于产业振兴。
    以河源为例。河源虽地处中国开放前沿的广东,但由于是广东重要的水源地,因此在发展产业上受到诸多限制。河源近年的发展,奉行反传统发展路径、反经济周期操作、反梯度产业承接的“三反”模式,直接发展新兴产业,将新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作为四大重点产业。而河源能够实现这种发展模式,亦需广东政府的支持。河源承接的高新产业,多来自广州和深圳,尤其是深圳政府,更引导企业往河源投资。
    中国中西部不可能复制东部发展模式,打破传统的产业发展周期,将是未来“受限开发”地区的重要发展模式,而在“禁止开发”区域,发展旅游观光和休闲产业,或许是另一个出路。宁夏打造塞上江南、青海和西藏、新疆发展旅游,是一种可以鼓励的尝试。未来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应重点照顾一些为环境做出牺牲的区域,促进其产业振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