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多地现“口述历史热” 城市裂变中寻找“情感坐标”
时间:2014-03-23 14:15:08  来源:新华网  作者:吴锺昊 杨荣荣 

  新华网南昌3月23日电(记者吴锺昊、杨荣荣)“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这个很文艺范儿、内涵又极为丰富的词,激发了国人寻找“情感坐标”的动力:怎样留住一个城市的记忆?

  对景德镇建国瓷厂的老厂长徐国祥来说,瓷厂隧道窑燃起过的熊熊烈火是自己最深的记忆。如今,这个曾红极一时的老国营瓷厂变了样:50多米高的烟囱不再冒烟,81米长的隧道窑内部被改造成三四十个工作室,供中外艺术家驻地创作、展示和出售作品。

  这里,现在已成为充满时尚感的“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要放在十几年前,谁会想到一个国营瓷厂会被改造成现代创意园?”徐国祥从20岁便进入国营瓷厂工作,曾经因为多项技术创新被评为全国劳模,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在谈到景德镇的城市变化时感慨良多。

  徐国祥现在也有了一个新身份:“景德镇城市文化记忆工程”的受访者。

  2013年,景德镇市提出“启动陶瓷口述史工程,收集老陶瓷企业历史见证人和技艺传承人的音像和实物资料,打造一个百年陶瓷工业文化展示空间和活着的博物馆。”作为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的中心区,珠山区于2013年5月开始,安排专人先后走访、探寻60多位老陶瓷工人,通过他们的口述记忆,展示景德镇国营瓷厂的时代变迁。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是景德镇国营瓷厂的繁盛时期,瓷业支撑起景德镇发展的半壁江山。但由于条件所限,那段历史的记忆几乎没有保留下来。我们现在做的,就是重新记录景德镇的城市记忆。”景德镇市珠山区宣传部门负责人方群说。

  “口述史在史学界是一种通行的做法,在城市急剧扩张的时期,对于留住地域文化记忆有重要作用。”江西省社科院文化研究部主任夏汉宁说。

  30岁的计雯英和38岁的占毅是珠山区“口述景德镇”城市文化记忆工程的两名工作人员,两个土生土长的景德镇人在记录景德镇历史的同时,重新感受了这座古老的东方瓷都。

  “通过采访,我们认为景德镇瓷业当年的辉煌不仅仅体现在制瓷技艺上,更体现在老瓷业人的执着和荣誉感。”计雯英说,老瓷工十几年如一日,把每一道制瓷工序做到极致,足以让后人高山仰止,这些都是景德镇重振瓷业的精神遗产。

  他们寻找的讲述者大都不是景德镇制瓷业的名家大腕,而是普普通通的老瓷业工人以及城市中的老艺人。“景德镇当时有十几万瓷业工人及相关从业者,几乎遍布家家户户,他们对城市变迁感受最为真切,最有发言权。”占毅说。

  “我们在和时间赛跑!”计雯英说,第一批60多位受访者平均年龄约70岁,年纪最长的近90岁。采访前一周,占毅刚刚参加完一个老稻草行工人的葬礼,这位80多岁过世的老人大半辈子时间都花在用稻草给瓷器包装上,是这个行当中资历最老的一位。

  “我们必须根据老人的身体状况来安排访问,有时候一周只能访问一位老人。这些记忆随时都有可能消失,我们不断告诉自己,快点,再快点。”计雯英说。

  事实上,近年来,西安、杭州、佛山、上海、哈尔滨等城市已经出现了不少官方或民间组织致力于开展口述史类的文化公益项目,如上海市访谈数千户普通民众,还原城市“移民史”,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发起的“武汉工商业家族口述史”等项目。他们用摄像机、录音笔为行色匆匆的中国人留住记忆和乡愁。

  夏汉宁说,城市在急剧扩张的时候,恰恰需要保留老的记忆。口述史作为正史的补充,口口相传,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更保留了最鲜活的文化记忆。老街、古塔可以修旧如旧,记忆一旦消失就难以被拾起。“有了这些老记忆,城市的发展就不会迷失方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