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5年08月18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沿海重化工业存环境隐忧 专家建议公众参与环评
时间:2010-07-22 11:27:34 

251ff7e120800b4f2317b215885d2bbc.jpg

从我国海岸线北端的渤海湾开始,一路逶迤南行,一直到大西南出海口北部湾,在中国1.8万公里海岸线上,诸多地点都伫立着庞大的储油罐、高耸的反应塔、巨型的高炉……这一切,就是我国沿海重化工快速发展的真实写照。而令人担忧的是,除了国家立项规划的项目外,一些不具备条件的沿海地区也在争先恐后发展重化工业。

  在今春全国两会上,辽宁省、大连市、天津市、浙江省和珠三角等沿海地区都有代表或委员提出建议或提案,要争取建成全国先进的石化产业基地。这些建议或提案,再次引发了关于沿海地区产能过剩和环境容量能否承载的关注与议论。

  重化工业向沿海地区布局,按说可以更加有效地利用资源、缩短运距、节省成本,这也是大势所趋。但我们不应该忽略的是,不少重化工项目都属于资源、能源、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对环保和安全性要求极高,这一点难以改变,并非处处适宜。

  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当前沿海重化工业布局已经存在诸多“硬伤”:布局分散、遍地开花,与国际上对重化工普遍实行的“集中布局、集中治理”原则背道而驰;缺乏统一规划,不少重化工项目临近居民区;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薄弱地区上马,加剧环境资源压力;临近环境敏感区,时刻威胁原生态安全……这种布局性的不合理,将挑战沿海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加剧公众环境需求与环境形势间的矛盾。

  决不能以污染换发展,这已经是上至高层、下至百姓的共识。如何处理好沿海重化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市场需求,合理布局产业基地及发展规模,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这正在考验沿海各地区执政者的智慧。

  (文/陈泽伟)

  《瞭望》文章:沿海重化工布局环境隐忧

  产业布局的不合理,将极大加剧公众环境需求与环境形势间的矛盾,这也是近年来环境事件和环境纠纷递增的重要诱因之一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泽伟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重化工业沿着中国漫长的海岸线高歌猛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于重化工的巨大依赖已然形成。在多位专家眼里,中国已经不可抗拒地进入了重化工时代。

  然而,重化工业的产业布局并不合理。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耀指出,当前中国重化工业布局沿海的现状,综合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的重点集中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更像是把过去全国各地“撒胡椒面”的景象变成了整个沿海地带的“撒胡椒面”游戏。

  如此局面下,一个关键问题已经显现。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的专家认为,产业布局的不合理,将极大加剧公众环境需求与环境形势间的矛盾,这也是近年来环境事件和环境纠纷递增的重要诱因之一。能不能处理好重化工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成为突出而紧迫的问题。

  沿海产业结构变“重”

  作为重化工业代表的钢铁和石化,十大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中针对这两个产业都分别提出,要优化产业布局,趋势就是向沿海集中。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后凯说:“当前,钢铁、石化等重化工行业向沿海地区集中的趋势非常明显,重化工业布局沿海可以说是大势所趋。”

  具体来看,在国家产业规划层面,《钢铁行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明确要求建设沿海钢铁基地,指出要按期完成首钢搬迁工程,建成曹妃甸钢铁精品基地,适时建设湛江、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地,还要推动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论证宁波钢铁续建项目。

  《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年)》要求,到2011年,原油加工量将达到40500万吨,成品油、乙烯产量分别达到24750万吨、1550万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建成3~4个2000万吨级炼油、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抓紧组织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内在建的6套炼油、8套乙烯装置重大项目,力争2011年全部建成投产。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实施上述项目,形成20个千万吨级炼油基地、11个百万吨级乙烯基地。炼油和乙烯企业平均规模分别提高到600万吨/年和60万吨/年。

  而从地域角度来分析,重化工业的扩张同样显而易见。

  例如,在大陆沿海最北端的辽宁,2009年7月1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新一轮的沿海开发将进一步展开。依托优势港口,石化、钢铁、船舶等将被作为重点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

  在大陆沿海最南端的广西,按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规划,到2020年,广西沿海石油化工将有可能成为年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的产业,北部湾经济区将成为我国西南地区新兴的石油化工基地。

  其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广西沿海港口优势,积极引进国内外大企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新能源等产业。

  广东省也在整体产业的发展方向上更多地开始依赖重化工业。2009年11月2日,广东省推出了一份百强企业名单,该份材料由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和广东经贸系统共同推出。在这份名单中,重化工业占了相当的比重,占据了100强企业中的55个席位。与重化工业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以工艺品、烟草、农副食品为代表的轻工业仅占百强的3个席位。

  而令人担忧的问题是,除了国家立项规划的项目外,沿海一些不具备条件的地区也在发展重化工业,一窝蜂上项目的冲动比较明显。

  环保部下属机构一位专家指出,之所以形成现今的布局,原因有很多种,但体制和机制应是关键因素。对钢铁、石化等重化工项目的争夺战其实是由我国“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以及长期“唯GDP论英雄”的干部考核机制所引发的。重化工产业动辄上百亿元的投资项目对地方经济的拉动是巨大的,对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吸引力也是巨大的。因此有些地方政府明知道发展重化工业可能会对当地环境造成不小的负面影响,但仍愿意上马项目。

  “我相信现在上马的一些重化工项目,是达到了国家环保相关标准的。达不到标准的,也不可能批准建设。但是重化工业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当众多企业在小范围内集中时,污染物排放总量还是很大的,这对环境肯定会造成不小的压力。”魏后凯说。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