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8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镇化乡愁“留得住”更要“化得开”
时间:2013-12-18 19:44:42  来源:四川在线  作者:凌国华 

  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对于城镇化的一些精彩表述,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会议表述: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人民日报,12月16日)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就新型城镇化提出顶层设计,提纲挈领地展开对新型城镇化的总体布局。纲已举,目待张。如何在这次会议精神的宏观指导下,悉心开展各地的新型城镇化工作,还需要基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微观层面上的“无缝对接”。在对社会资源进行有力整合的前提下,完善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一揽子配套政策,巩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营造经济社会发展的下一个黄金时期,人们对新型城镇化寄予厚望。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因此,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应该是人。顶层设计也好,微观实践也罢,都不能离开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城镇化虽然发展迅速,但确实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由于此前发展方式滞留在粗放式阶段,在大力“造城”的同时,某种程度上忽略了人的因素。这不仅导致城镇化无法满足人们对公共服务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且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精神慰藉和文化润泽。须知高楼大厦、大广场宽马路并非城镇化的全部,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给人以心灵慰藉也是城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次会议提出新型城镇化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无疑就是对人们精神文化慰藉诉求的积极回应、主动满足。曾几何时,粗放发展阶段的城镇化是以挤压乡村为代价的。“赶农民上楼”引发的不满,强力拆迁引发的怨怼,忽略发展配套公共服务引发的城镇化名实之间的剥离,以及之前GDP政绩指挥棒的无形引力,都是引发粗放式城镇化偏离科学发展轨道的肇因。新型城镇化提出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就是不仅要满足人们物质文化需要,更要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不仅要让人们的物质生活丰裕,更要让精神生活饱满。

  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是对人的城镇化的形象化阐释。乡愁是一种精神文化层面的情感代码。印象中,城镇化工作中,规划、建设、城市管理以及配套服务等方面,大都以技术层面的工作为主,对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很长一段时间显然被忽视了。这也是之前粗放式城镇化屡遭诟病的地方之一。如今新型城镇化提出“乡愁”,显然是兼顾技术和精神层面。其实,即便是偏重技术层面的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调适、社会保障政策实施,都不能只是专注生硬的技术层面,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部分,这些都少不了精神慰藉和文化温润的成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愁”就是人们心底最柔软的情感出发点。关注人们的“乡愁”,就是新型城镇化对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视。

  乡愁是城乡共有的精神文化密码。城镇化所产生的“乡愁”,来源于对淳朴乡村秩序和村社邻里关系的一种精神缅怀。对青山绿水赋予更大责任的承诺,对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对乡村文化遗产的挖掘,对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坚守,都是乡愁得以附着的根基,也是城镇回望来时路的精神归属。“乡愁”是一种浓厚的村社精神文化积淀,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不但要让人“记得住”乡愁,更要让这乡愁“化得开”,让乡愁成为和合城乡一体的精神纽带。

  城镇和乡村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一体两翼,新型城镇化应是城镇和乡村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对于乡愁,人们不能只是“记得住”,更需要将这“乡愁”融化在新时期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一方面,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我们要尊重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因势利导、顺势而为,让新型城镇化水到渠成。另一方面,要尽快破除城乡二元的结构痼疾,对乡村发展注入更多目光,让更多利好投向乡村发展,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乡村生活质量,让“乡愁”融化在城乡美美与共的发展共同体中。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