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马凯:用好分析方法 提高科学判断经济形势的能力
时间:2010-07-01 16:20:21  来源:求是 

    科学分析判断经济形势,说到底就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借助于成熟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分析工具,努力把握经济形势分析工作的规律,历史、客观、全面、辩证地分析和研究经济运行的主客观环境、条件、现状和趋势,从中引出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正确判断形势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进行科学的经济决策,即正确确定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恰当选择调控的时机、重点、力度和节奏,相应制定出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这是做好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本功。从多年来的实践看,在运用科学原理、围绕决策需要进行形势分析时,特别要善于学习运用好以下分析方法。

    既要看总量,也要看结构。总量分析,最重要的是把握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这一基本的对比关系决定了经济运行的态势,决定了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总供求状况主要通过经济增长的加速或减速、就业规模的增加或减少、物价总水平的升高或降低,以及国际收支状况等集中反映出来。这四个重要的经济变量,本身又由众多变量决定。具体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等反映供给总量的指标,投资、消费、净出口等反映需求总量的指标,以及货币供应量等直接影响供求关系的指标。对这些指标的分析,是判断总供求关系的重要依据,也是决定这些领域各项经济政策取向的重要依据。

    结构分析,主要是揭示国民经济内部各主体、各部分、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对总体经济运行的影响。经济结构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结构尤为重要。对需求结构,主要考察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之间是否协调,结构变化及其原因,进而考察投资、消费以及进出口的结构是否合理。对供给结构,主要考察三次产业和各产业、各行业结构是否协调,以及各行业内部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布局结构是否合理。对要素结构,主要考察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人力资本、科学技术和物质资源等投入结构是否合理。此外,还要考察地区结构、城乡结构和分配结构等。通过这些结构分析,可以丰富和深化对总量的认识,洞察经济增长方式和形势变化的机理,发现经济运行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从多年经验看,有时结构问题比总量问题更重要。一是总量正常并不意味着结构没有问题。2003—2007年四大调控目标总体看处在比较正常的区间,但无论是需求结构还是产业结构都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二是总量矛盾的发生也可能由结构问题引发。过去30年我国经济运行中几次出现经济过热和较严重的通货膨胀,都是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的反映,其重要原因在于,在投资与消费关系上投资过度膨胀,在三次产业结构上农业“短腿”矛盾加剧。三是总量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结构的改善。因此,结构分析是我们判断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质量和效益的重要依据。

    既要看宏观,也要看微观。宏观分析,重点考察国民经济总量怎样形成、是否平衡、向何处发展,考察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综合分析总供求之间的关系,以及消费、投资、进出口、财政收支、货币供应量等宏观经济变量,把握经济运行的总体状况和基本趋势,进而确定宏观调控政策从总体上是松是紧。因此,宏观分析是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

    微观分析,重点考察企业行为、居民行为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区和行业。通过微观分析,可以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支撑;可以为制定微观经济政策提供依据,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见微知著,及时发现对全局有影响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2008年下半年,虽然从全国来看经济增长仍然较快,但在对外开放度高的沿海地区,不少外向型企业已经感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是在这一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密集考察,敏锐地捕捉到预示全局变化的关键信息,及时、正确判断形势,果断做出决策,为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争取了时间和主动。

    微观分析是宏观分析的基础,宏观分析对微观分析又具有指导意义。无论企业还是地方,都要正确认识宏观、把握全局,特别要注意认识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认清大势,正确判断本地区、本行业、本企业所处的位置和发展态势;才能更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和策略,促进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的地方、行业和企业对经济形势变化及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感受不深,又不善于在宏观指导下认识微观,这正是造成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重要原因。如果每个地方都仅从自身角度分析问题、进行决策,而无视全国生产能力已经过剩的情况,那就必然会在加剧全国生产能力过剩的同时,扭曲地区间合理的分工关系,就不可避免地受到规律的惩罚,付出沉重代价。

    既要看国内,也要看国际。分析国际经济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要抓住重点,特别是抓住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相互交融深、作用大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一要关注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运行情况。这三大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走势基本上决定了世界经济和全球贸易的发展态势,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外贸的基本状况。随着我国贸易多元化格局加快形成,也要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经济走势的分析。二要关注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可能对我国带来的影响。美欧日等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对整个世界经济都有直接影响,并通过资金流动、货物贸易、大宗商品价格、利率等反映出来。三要关注世界产业和科技发展趋势。要密切跟踪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变化和国际产业分工动态,及时掌握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动向,结合我国的战略需求和自身优势,从中找准我国经济发展的全球战略定位。四要关注国际金融市场。要密切跟踪美元、欧元、日元等主要国际货币汇率和利率的变化趋势,高度关注国际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的变化态势,密切跟踪国际热钱流动趋势及其跨境流进流出,全面评估这些变化对我国贸易环境、资本市场、货币政策和汇率波动等带来的影响。五要关注大宗商品市场。充分考虑我国能源原材料等对外依存度高、受国际市场影响大的客观现实,密切跟踪国际市场粮食、原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等的供求情况和价格变化趋势,全面科学评估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供求和价格变化对国内价格水平、生产成本、通胀预期、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影响。此外,还要关注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既要看实体经济,也要看虚拟经济。经济形势分析通常主要是针对实体经济,研究社会物质生产以及产品流通、分配、消费的状况。虚拟经济是从实体经济中孕育和独立出来的,它既受制于实体经济发展,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实体经济。因此,虚拟经济的状况及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成为分析经济形势、制定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考察虚拟经济变化及其对宏观经济的作用,重点看五个方面:一是对资金供求的影响。资本市场上行,就容易为企业筹措大量资金;资本市场低迷,企业融资渠道就会收窄,甚至遇到资金困难。资本市场的涨落,也会引起资金从实体经济的流进和流出。二是对价格变动的影响。期货具有价格发现功能,但也极易被炒作。目前国际上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主要由期货市场主导,通过跟踪分析这些商品期货价格的变化,有助于研判其全球供求状况以及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等影响。三是财富效应的影响。在股市上涨的时候,人们持有的股票价值明显上升,名义财富总额明显增加,就会增强消费欲望,产生新的消费需求;在资本市场下跌的时候,就会导致财富负效应,从而对消费产生抑制作用。人们对楼市的投资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四是对心理预期的影响。尽管股市涨落与实体经济基本面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但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未来的预期特别是对政策变动的预期。这种心理预期又会对实体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甚至是放大的影响。五是投机性和破坏性的影响。从资本市场运行看,杠杆作用是其运行机理,投机是其重要运行特征。在杠杆作用和投机的驱使下,它所吸纳的资金规模十分巨大,资金流向变化莫测,这就大大增加了宏观经济波动的风险和货币政策操作的难度。

    既要看现状,也要看趋势。分析经济形势,既要认清经济运行之“形”,也要把握经济发展之“势”。通过加强趋势分析,能够使我们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恰当把握调控时机。现状分析,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从多领域、多层次分析经济关系,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又要善于从纷繁的信息中归纳出经济运行的“主流”,把握经济运行的基本面,从而正确确定经济工作的战略方向与重点。现状分析,还要注意区分名义增长和实际增长。对投资、消费、收入、进出口等经济变量进行分析时,应当剔除价格影响因素,否则就难以准确把握真实情况,甚至会发生误判。

    相对把握现状而言,把握经济发展之“势”更重要也更困难。经过多年探索,我们掌握了一些重要方法。首先,要加强环比分析。以月度分析为例,同比指标反映的是与上年同月相比的结果,体现了12个月以来经济状况的变化,但不能反映经济运行的最近变化;环比指标反映的是当月比上月发生的变化,往往具有更早反映经济运行趋势的优势。特别是在经济运行变动迅速的阶段,同比指标与环比指标有时会显示相反的趋势,如果只看同比数字,容易造成误判。其次,要加强增量分析。增量变化是反映趋势变化的重要信号。考察社会资金是否充裕,流动性是否过剩,不仅要看银行贷款余额是多少,更要看新增贷款的规模;考察就业形势,不仅要看全社会就业总量,更要看新增经济活动人口多少及经济增长能够提供的新的就业岗位。第三,要加强对先行指标的分析。先行指标在宏观经济总体状况发生波动前就出现变动,因而能够预示经济运行的趋势。消费品和原材料新订单、货币供应量、敏感价格、货运量、用电量等,都属于先行指标。总结这些指标的变化规律,对于判断经济运行趋势十分重要。第四,要加强对拐点的研判。在经济周期中,拐点是指经济由上升转为下降的峰值或由下降转为上升的谷底。及时准确判断拐点的到来,对于把握经济走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既要做短期分析,也要做长期分析。经济形势分析一般是指短期分析,包括月度、季度和年度分析等。短期分析,主要着眼于当期经济运行状况,特别是暴露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长期分析,则主要着眼于经济运行的基本趋势,考察经济波动中的必然性和规律性。把短期分析放在长期分析的框架中去把握,可以使我们准确地认识经济运行的短期变动因素哪些是暂时发挥作用的,哪些是持续发挥作用的。把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结合起来,既可以使我们注意不因解决短期问题而影响长期战略,又可以使我们注意在坚持长期战略的同时,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妥善解决短期问题,保持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发展。

    把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有机结合,特别要注意把握好三个长期因素。一是把握好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征。经济运行往往表现为周期性的循环变化,经历由增长、放缓甚至下滑到再增长的过程。分析经济运行处于周期的上行期还是下行期,既是判断经济形势的重要内容,也是把握宏观调控力度和节奏的重要依据。同时,同一个经济变量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会呈现不同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也需要放在经济周期中去观察。比如,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国价格总水平大多处在下降区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7%,似乎不必担心发生通货膨胀。但如果考虑经济正处在上行通道的周期性特征,以及信贷规模较大、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社会对价格上涨的预期增强、一些不合理价格需要调整等因素,就很有必要对物价上涨的趋势保持足够的警觉。二是把握好经济运行的阶段性特征。这有利于我们客观、理性地认识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关系。例如,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历史阶段,投资增长快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这一时期资源约束矛盾也最为突出,如果投资增长太快,资源环境将难以承受。把握了这个阶段性特征,就可以恰当地选择投资政策,既要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又要力避投资超越支撑条件过快增长,把重点放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上。三是把握好经济运行的规律性特征。经济规律是对经济现象长期起作用的因素。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善于以规律为指导分析判断经济形势,善于从规律的高度和视角来认识和把握短期经济运行趋势。

    既要定性分析,也要定量分析。定性分析,主要是揭示经济运行或经济现象质的规定性,对经济运行的总体或某个经济现象的基本特征或基本态势作出判断,从而确定宏观调控的取向。定性分析是一个过程,通常先是凭借感知经济现象,再运用已有的理论框架和经验,进行逻辑分析和历史比较,从而对经济现象做出大体判断。

    定量分析,可以对初步的定性分析结果进行验证和量化,从而形成精确的判断。在这个意义上,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重要支撑。同时,定量分析又有自己独立的功能,可以揭示经济变量和经济关系的“度”,“过”或“不及”都会改变经济变量或经济关系的性质,从而为科学把握宏观调控的力度提供依据。在多年的经济运行实践中,我们通过定量分析,加深了对关系宏观调控的一些经验的“度”的认识,如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是比较温和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有利于经济社会稳定。

    定量分析也有局限性,甚至存在一些“陷阱”。定量分析的效果好坏取决于数据是否可靠,方法是否正确,使用是否得当。如果数据不准确,方法有缺陷,使用不得当,分析得到的结果就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因此,在做定量分析时,首先,要对数据的质量进行分析判断。特别要谨慎对待那些容易失真的数据。其次,要科学确定假设前提和参数。一旦假设前提不合理、参数设定不正确,定量分析的结果就可能造成误导。第三,要正确理解和合理使用数据。对一些数量指标,要看到它在可以反映一个经济现象的同时,也有可能掩盖其他方面的情况和问题。比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总量指标,不能反映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否;作为反映产出的指标,不能反映付出的代价和分配结构。对各种“平均数”更要注意背后的差异性,比如,职工平均工资可以反映工资水平的总体情况,但不能反映不同分组间的收入差距。

    既要做纵向分析,也要做横向分析。纵向分析,是“瞻前顾后”,即自己与自己比较。既可以与过去一个时点相比,也可以与选定的某个特定时期进行比较。通过纵向比较,可以考察当前的增长速度与过去相比是高是低、是加快还是放慢,进而验证政策效果是大还是小,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是在收敛还是发散,总体形势是在改善还是恶化。

    横向分析,是“左顾右盼”,即自己与别人比较。既包括与其他经济主体相同指标的比较,也包括与相关经济指标的比较。通过国际间的横向比较,可以更准确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高低、所处的阶段和差距大小。比如,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三位,但与美国14万亿美元的规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我国差距更大。通过与相关经济指标的比较,可以考察经济关系是否协调。比如国内生产总值与发电量、货运量、能源消耗等指标间具有内在联系,对这些指标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判断经济增长质量、效益、结构变化以及增长的代价。

    既要看现象,更要看本质。经济现象是经济运行内在规律的外在表现,认识经济形势总是从现象入手的。但如果认识止于现象,就会使分析流于表面,难以得到正确的判断。在经济分析时,只有由表及里,深入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弄清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正确判断经济走势,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标本兼治之策。以如何认识石油价格变动为例。2007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一路攀升,由2007年1月49.9美元/桶的低点升至2008年7月11日147美元/桶的历史高位。分析其变化的原因就会发现,一方面,由于石油需求刚性增长,采炼成本不断上升,且这两个因素是稳定的、长期起作用的,这决定了油价变动的基本趋势,表明低油价时代已经过去;另一方面,单纯的需求增长和成本推动不会导致油价如此剧烈跳升,这一时期全球资金流动性过剩、基金炒作、美元贬值以及地缘政治等非经济因素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但这些因素具有较强的随机性、不稳定性。通过这样的分析,就能对油价走势有一个本质的认识和客观的判断:油价上涨的趋势是必然的,过高跳涨是不可持续的,大的涨落是难以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油价调整既要考虑国际市场因素,又不能简单地直接挂钩,否则会引起国内经济剧烈波动。基于这种认识,对国内成品油价格实行了与国际油价有控制接轨的政策,实践证明方向是正确的。

    既要分析,也要综合。上述九个方面都是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的重要方法。此外,还有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经济因素分析和非经济因素分析、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等多种方法。不论哪种分析方法,都只是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对经济运行的分析。但如果只做一方面的分析,或相互割裂地只做几方面的分析,仍不能把握经济运行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不同侧面之间的相互联系,仍不能从总体上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运行。因此,不但要善于分析,还要善于综合,把对经济分析的各个方面、各个角度的认识连贯起来、组合起来,力求形成对经济运行全貌和本质特征的客观、准确、完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科学的经济决策。2008年下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的过程,就是一个最好的从分析到综合,再到更高层次的分析和综合的范例。全面、深入地总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提高分析判断经济形势能力和经济工作整体水平,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