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空巢老人”的哀愁你永远不懂
时间:2013-09-20 21:30:38  来源:红网  作者:张梁 

  明天就是中秋节,对于“是否会在中秋节回家与父母团聚”,约有四成受访青年表示“不会”。除了一小部分是因为家在外地,觉得假期太短、回家太费周折以外,大多数受访者都明确表示“中秋节会加班”,没办法和父母团聚。(9月18日《重庆晨报》)
  
  “日落余晖尽,扶杖立柴扉,空蒙山色冷,静看黄叶飞。”这是一首描写垂暮之年的空巢老人凄凉晚景的诗。“养儿防老,积谷防饥”,人到老年,往往身残体弱,最害怕孤独寂寞,最需要子女在身边照料,但现实景象却常如这首诗描绘的那般令人心酸:含辛茹苦一辈子,换来子女们的展翅高飞,然而随着他们渐行渐远,自己却沦为寂寞乡村的“孤独守望者”,只能在子女疏冷的亲情里默默哀愁。
  
  显而易见,伴随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无论在城在乡,“子孙绕膝”的传统家庭生活模式正在消失,“空巢老人”数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也许我们的父母,就是其中的一员,正面临着缺少照料依靠,缺乏亲情关怀的现实考验。他们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原本应在子女的身旁安享晚年,却还得承担家务劳动,甚至独自面对就医等生活难题,孤独而寂寞地捱着人生最后的光阴。
  
  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作为一名农村子弟,我的父亲母亲对我的最大期盼就是能够走出山窝,成为正儿八经的城里人。他们希望我展翅高飞,飞的越远越好。我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走出了绵延大山,走进了繁华城市。这,让一辈子躬身田野的父母很是欢喜,为光耀门庭而骄傲。但,渐渐地,随着父母年龄日增,健康每况愈下,而远在千里的我又无法在身边精心照料,我明显感到他们的内心逐渐由喜悦变得失落,甚至产生了难以掩饰的哀怨和忧伤。
  
  作为子女,何尝不朝思夜想“常回家看看”,但事情总是想的易,做来难。老家在千里之外,不通飞机高铁,纵使法定假日都要回家,在路上也要耽搁良久,相聚的时日甚短。五一、国庆、春节假期稍长,但仍嫌短暂,回家一趟费时不少,还尽折腾父母,离别难舍更是让父母伤心。想把父母接到身边,但无房可住或房屋逼仄,他们在城市语言不通,也呆不惯,而自己常常耽于工作无暇顾及父母,反而是他们做饭洗衣,还帮忙照看着孙儿。
  
  “空巢老人”群体越来越庞大,他们正成为国家躯体上深深的伤痛,亟需切实有效的办法来医治。越来越逼近的老龄化时代,如何纾解“空巢老人”的孤独与疼痛,国家不得不与时间赛跑,试图通过构建经济、法制、道德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障“安全网”,化解困扰未来中国人的“养老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推出“以房养老”这样与传统观念格格不入的新政策就不足为怪了,如果连子女儿孙都靠不住了,还有什么可以依靠呢?也许只有手里的财产,特别是房子,才是最后的“救命稻草”。
  
  面对越来越尴尬的“养老困局”,越来越淡漠的亲情人伦,于是乎“常回家看看”被写入了法律。然而,从实施的现状来看,即便法律赋予了“空巢老人”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权力,但又有几个父母会真的运用法律这样要求子女呢?父母相对于自己的子女,当子女无力承担义务时,往往不会通过法律解决,而是选择独自默默承受,因为他们不忍心让子女为此付出事业或者家庭的牺牲。
  
  是安享晚年,还是孤独终老?每一位“空巢老人”,在夕阳西下的傍晚,都难免触景生情,从而发出这样的命运之问。“空巢老人”的哀愁,做子女的也许永远不懂。他们是如此脆弱,却总要在子女的面前假装坚韧;他们对子女如此希冀,却总要在子女的面前保留矜持;他们要的并不是子女的展翅高飞,而是子女的膝前欢笑。“空巢老人”的哀愁,我们永远不懂,他们需要的不是“以房养老”,也不是“法律撑腰”,而是儿女们植根血缘的孝心。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