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生态文明下的城市规划
时间:2013-09-06 18:12:20  来源:中华建筑报   作者:林峰 

     生态文明,正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环境与社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人类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新型世界观和全域伦理观。为此,我们不得不调整发展模式,调整生活方式,调整社会关系,而最为重要的是要调整思维方式。

  生态城市已经成为21世纪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也成了世界上建设生态城市最为积极的国家之一。但不同于西方在完成工业化后提出的生态文明,我国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提出的,因此鉴于发展的需求,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要尤其关注经济发展和环境生态的协调,关注生态产业的结构、组织和运营。

  实践证明,生态系统如果不能持续提供充足的资源、能源、清洁的空气和洁净的水,物质文明的持续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基础,进而整个人类文明都会受到威胁。如果贫富两极分化太大,社会缺少公平,人类文明同样会崩溃。为此,我们不得不调整发展模式,调整生活方式,调整社会关系,而最为重要的是要调整思维方式。生态文明,正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环境与社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人类可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新型世界观和全域伦理观。

  不仅仅要改进资源能源的利用技术,制定严苛的环境和生态保护规则,修复重建生态系统,还应基于社会关系调整,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系统,形成集约、节约、公平、和谐的社会系统,调整生活方式,倡导环保低碳的生活理念。这一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可能探索出一个经济有效,社会公正,生态和谐的新型未来社会。

  中国已经进入保持高速发展的艰难岁月。新型城镇化,正是在这一形势下推进中国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的主导模式,是中国未来20年综合发展结构中顶层设计的核心主题与整合构架之一。生态文明与城镇化的结合,必将形成生态城市建设的高潮。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探索城市规划的道路,将会出现一大批生态文明示范城市、生态新城、绿色新城、生态文明小城镇、低碳城市、国际慢城、零碳城市等。

  虽然生态城市的发展热潮已经席卷中国大地,但是中国对生态城市的有关概念、内涵和规划技术手段等尚未达成共识,还未形成统一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生态城市建设缺乏示范指引。

  生态城市至今还没有公认的明确定义,国内不同学科都从各自角度提出了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生态新城、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等目标和理念,但各级政府在规划时都将其概念化,路径单一且理想化,导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项目很难落地实施,很多生态城市项目最终成为各级政府的政绩工程。

        国内对生态城市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2000年后相继提出了各种版本的生态城市发展指标。除了国家层面提出生态城市标准外,近年来天津、上海、深圳、贵阳、扬州、合肥、厦门等城市也纷纷提出了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并进行了各自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其中贵阳从宜居城乡、生态经济、友好自然、和谐社会、生态文化、文明制度六方面入手,提出贵阳市构建生态文明城市的45项指标和检测方法。

  如何提出一套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完整性、权威性的生态新城指标体系来指导中国生态新城建设是中国相关部门的首要任务。

  通过对国内现有的一些生态城市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可见大部分生态城市更加注重从能源综合利用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生态技术出发建设生态新城;缺乏对生态城市内涵理解及对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理论和方法的创新;规划设计中很少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城市实际发展需求;欠缺对地域文化和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综合考虑。因此建设后的新城违背了生态、和谐的要求,导致很多项目中途夭折或建成后举步维艰。

  目前国内大多数生态新城的建设都追求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更多城市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地,建设成本缺乏控制,更有甚者缺乏对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相关效益的评估,导致生态城市的建设并没有形成良性的运营和发展效果。

  未来中国生态新城的建设走向虽然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但是生态城市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已经被全球认可。结合国内已经建设的生态城市案例,我国生态城市规划应以生态资源为本底,以指标体系为目标,以生态文化为特色,以生态技术为支撑,以制度体系为保障,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在城区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全寿命周期内,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新能源利用,物业管理制度创新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减少化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城区的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区域。是综合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规划学等多种学科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涉及生态技术、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多方面,非常广泛,所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也比较巨大。同时中国国土面积广阔,每个区域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因此应该在规划初期,建立一套符合区域发展情况的生态城市指标体系作为城市的发展目标。该体系应基于城市的生态本底基础之上,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状况及城市定位来确定。在此基础上,通过选择各种路径引导城市建设分阶段实现这个目标。

  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以生态技术为支撑,应该在遵循能推广、能复制、低成本、高效益的原则下,面向实际需求,研究开发一批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方面的适用新技术及产品。全国不同地域的试点示范生态城市,在建设中所形成的绿色建筑,新能源使用,绿色交通,循环产业,生态环境,废弃物利用和绿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新技术、新项目,可在条件成熟的地区,进行推广实施,形成示范基地,加快生态城市的建设步伐。

  生态城市不仅仅是以生态技术为特色的城市,特有的地域文化和生态文化更能体现其特色。因此规划建设时要充分融入地域特色文化,使其成为城市标志,以增强城市市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生态城市建设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制度保障体系,因此需从法律、政策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完善。生态城市应当建立一套包含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激励、监管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体系,让生态城市的建设落到实处。

  大力发展生态城市建设已经成为中国未来应对和化解资源及能源危机的必要举措,也是在全球新一轮生态革命中谋求一席之地,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的重要机遇。尽管,中国生态城市的发展之路还存在很多复杂问题和困难,但责任、挑战和机遇已经使得生态城市成为中国未来城市转型发展的唯一方向,我们需要积极行动起来,坚定不移地推动城市朝着低碳、生态、绿色的方向发展。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