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中的围蔽也是个公共议题
时间:2013-08-19 18:09:44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唐螂 

    广州著名的海珠广场,经历了漫长七年的围蔽之后,最近终于解封了。海珠广场在老城区里,算是重要的交通枢纽,打从围蔽之后,这一片地区的交通,真是像被“结扎”了似的,总也不顺。附近周遭的商户,更是对这“临时举措”,一忍再忍。漫长的七年,可真是不仅等得“黄花菜都凉了”,而且不知都等得“黄花菜”烂多少茬了。

    城市中类似长期围蔽的工地不少。而以“公共”名义画地为牢竖起蓝色金属挡板,更是城市中的常态景观。大家都理解,城市要改造,要发展,短期的阵痛和不方便,是人人都需克服的,所以,很多围蔽的周期,都有所告知,以便市民有个心理准备,有个安排的预期。然而,像海珠广场这样“重大”工程的长期围蔽,不免令人心里发憷,按现在的人群代际关系来区分,7年就是几乎“两代”人。用互联网时代的“另次元”时间去考察,7年前那就更是“远古”了。

    必需的“围蔽”需不需要给个时间限制,或者在限定时间之内如没按时完工,是不是要给与一定的补偿或者承担一定的罚款,这都是小老百姓心目中所盘算的。扪着良心说,店门前家门前的施工围蔽,不影响生活生计,那是在喷瞎话,特别是某些围蔽,随便把地一圈,就开始泥水横流了。围圈以外的公众感受,似乎不在围蔽者心中考虑之列;更有一些大的项目承建者,在城市中标了几个区块,干脆就拿这些地块的围蔽之地用作仓储材料的中转。其实,作为市民,我们没法知道这些围蔽之地的面积、时长和用途是不是合理。而出现了不合理使用或者滥用,则有什么补救措施?有没有人要承担责任?早几年,就是这个海珠广场围蔽工地,被媒体曝光,竟被用作内部篮球场。这显然是把围蔽当做一种特权,让工地利益在围蔽期内最大化;而相反,公众的利益和感受,便被围在围蔽墙之外,从此不需要纳入自己的“法眼”。以公众利益的名义侵害公众利益,在围蔽游戏当中,有时成了一种附带注脚。

    全面的信息公开和建立一定的惩罚规则,是对围蔽的一种督促,也是城市对公众利益管理水平的体现。我们没法计算七年的海珠广场围蔽,牵涉到多大的人群,也估不出其对商家带来多大负面影响,但是,在这之前,应该有人告诉我们,这一片土地,除了建地铁六号线的站台之外,还做了些什么?公共事务管理当中,事必公开透明是一种必然,事无不能对人说,也是一个基本原则。倘若一件公共事务有所掩盖,内中的不透明部分,就有可能有利益输送的成分存在,其公共性,就要打上折扣。在城市中有很多在公共需要名义下的举措,往往都有一层围蔽的金属墙,这层围蔽之墙,什么时候会彻底打开或者真正透明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