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14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越穷的地方,越需做大金融
时间:2013-07-18 10:20:28  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王 文 

    笔者在地方考察时,常遇见一幅“经济增长-生态恶化-环保政策滞后-政府埋单乏力-老百姓最终受罪”的生态恶化路线图。化解路线图不断恶化的疗方就需要资金,且需要重新合理地配置资金的流向,进而实现科学发展。这恰恰是金融学的范畴,也正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最缺的知识板块。

  这种缺失大致表现为三种规律性的现象:

  第一,经济越落后、越需要资金的地方,越倾向于被动的拨款投资。但事实是,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是能借到、筹到、抵押到、募集到的,而这一切都可以有效地运用金融杠杆获得。后者未尝不是一种更主动的融资方式。

  第二,经济越落后、越需要资金的地方,越倾向于由国家主导的银行系统完成投融资的进程。但事实是,民间资本非常活跃,只要政府做好依法监管的角色,做好相关金融制度安排,多渠道的资金运作更能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

  第三,经济越落后的地方,越倾向于相信“环保是不可能获利的”、“要发展经济,不可避免地会污染”的错误观念。事实上,发达国家的各类环保基金早已证明,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能够并行不悖。

  很明显,目前的症结源自于“小金融”逻辑:老百姓需要钱,环保需要投入,银行需要收回本金,这些钱都只能通过单一利润至上的规则,最终向生态环境索取。但为什么不站在“大金融”的国家层面呢?

  能否通过制度安排,将财政政策、经济规划、利率调整、生态目标等措施都统合在服务地方发展的“大金融”战略上呢?再通过宏观审慎的原则,混合经营的手段,既引导多渠道的资金进入当地发展,又保证金融机构、农户收入、官员政绩、环境保护等双重利益,让增长与环保两不误。这种大金融战略,才能超越过往“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窠臼。

  这恰恰是《大金融论纲》中所提及的原理,即金融必须综合宏观与微观,必须服务于实体经济,而国家在金融服务中必须导入财政、规划、货币等各种制度安排,不只是片面依靠“市场红利”,更要创造有助于各地科学发展的“制度红利”。

  可惜的是,过去20多年,中国总有一种声音在鼓励金融改革朝“小金融”方向发展。发源于华尔街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敲响了警钟:一旦金融脱离于实体经济的服务目标,游离于国家监管与资源配置之外,危机的爆发将在所难免,最终受害者定是普通老百姓。正如许多地区为了经济增长牺牲环境所暴露的教训,为牟利而非实体经济本身的金融服务,并不是很好的服务;仅着眼于利率、借贷层面的政策,并不一定是很好的金融政策。

  各地决策者需要有信心并发挥聪明才智,通过制度安排合理配置资金,没钱时,合理的大金融制度安排能生钱;有钱时,合理的大金融制度安排能用好钱。当然,这需要自上而下的理念贯彻,也需要自下而上的政策争取。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近著有《大国的幻象》)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