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对打车软件设立行政门槛值得商榷
时间:2013-07-08 10:28:28  来源:新京报   作者:朱巍 

从7月1日起,《北京市出租汽车手机电召服务管理实施细则》开始正式实施,该细则首次以行政法规的方式,将手机电召出租车服务纳入到全市统一的电召平台,以备案的形式确立了电召服务准入门槛,并以“统一收费标准”的形式叫停了电召“小费”收取。

通过该细则的相关规定可以看出,主管部门对打车软件的态度,既不像深圳那样的排斥,也没有像国外打车软件市场那样的给予自由,而是选择了用行政法规规范发展的道路。这一细则推出了信用评价体系,这无疑是建设征信社会的重要标志,同时,细则引入了顾客对司机服务态度的在线评价功能,强调了消费者的批评权和监督权。这些都是亮点。

不过,这个细则毕竟是一部行政法规,不应该过多干涉本属于市场化运作的打车软件,更不应变相设立行政许可,人为造成垄断,破坏正常的市场竞争。

比如,规定所有打车软件,都必须接入“行业统一的电召服务平台”,这无疑是对打车软件的“釜底抽薪”,客观上造成手机电召“沦落”成为传统平台的辅助性工具。在叫车服务中,用户通过打车软件,直接对口出租汽车,远比通过平台周转一圈的方式,更为有效率和低成本。这样的立法是不科学的,既没有从消费者的角度考虑,也没有从鼓励打车软件发展角度来考虑。

与此同时,细则还取消了打车软件的加价叫车功能,并要求未经许可不得擅自采取任何方式嵌入广告等内容。这进一步堵住了市场化打车软件公司的盈利空间。本就商业模式不明朗的打车软件,未来何去何从,令人担忧。

而且,以备案的形式要求打车软件运营商,事先要获得主管部门的许可,这在性质上,属于变相的设立行政许可,这与《行政许可法》相关规定不相符合。《行政许可法》第6条,规定了设立行政许可的原则是便民原则和提高效率。对打车软件实施前置性备案许可,无论如何也看不出来对便民和高效有什么帮助。

虽然《行政许可法》第12条,列举了可以实施行政许可的几种类型,但是,该法第13条也明确规定可以不设立行政许可的范围,作为第12条的补充:“对公民、法人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可以调节的;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可以自律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事后监督的”。

打车软件是典型的市场行为,既可以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行政机关也可以通过事后监管,达到间接管理的目的。所以,细则对打车软件设立的备案许可制度的立法,有行政垄断之嫌,确实值得商榷。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