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管有点像中国足球
时间:2013-07-04 01:20:15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刘颖余 

    某些方面,城管有点像中国足球。

    比如,城管似乎不能有正面新闻,一有正面新闻,就会被人讥为“作秀”。国足今年年初曾经搞了一个公益活动,队员们佩戴红领巾走进校园和学生们互动。本来挺好的一件事,但却被一些媒体和网民“吐槽”个没完,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和国足的命运相似,武汉城管乔装小贩,体验生活,进行换位思考,据说是柔性执法系列的延续,但照样没能逃脱舆论“作秀”的评判,弄得当事人“压力山大”,甚至发布会当场飙泪,然而,就算如此,同情者依然寥寥。

    和国足一样,城管在当下的生存环境非常尴尬:人们总是习惯以消极的态度来看待这项职业,就连城管自身也未能免俗——据说某些城管对外都不敢说自己的真实职业,正如国足队员羞于让人知道自己是吃足球饭的。在中国,骂中国足球是讨巧的,是一种娱乐消遣,也是一种语言和文字的“艺术”。相反,说中国足球好话是有风险的。城管的职业声望,现在应该还没有那么差,但同样有此种发展趋势。

    城管的职业声望、社会形象日渐沦落,当然要归于层出不穷的城管暴力执法,但似乎和公众、媒体的认知也无不关系。某种程度上,城管在今日社会已被符号化、妖魔化,成为一些社会矛盾的替罪羊和某种社会情绪的出气筒。在当下语境中,所有关于城管的负面新闻都容易被放大,并顺理成章地成为媒体的“最爱”,相反,所有关于改善这个行业形象的举措都显得孱弱无力,难逃“作秀”、“策划”的嫌疑。

    解铃还须系铃人。改善城管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还需城管方面做出各种努力,更需公众和媒体的配合。事实上,在城管和摊贩的矛盾和冲突中,摊贩并不天然地就是受害者,城管暴力执法固然不在少数,但城管被打伤甚至致死的恶性事件也并非没有。面对冲突,市民可以监督,媒体可以客观报道,但不宜推波助澜、激化矛盾。武汉市城管委新闻发言人叶志卫有句话说得很有意思:“城管和摊贩都是人民,无非是角色不一样,所从事的工作不一样”,我还要加一句,媒体和看客也都是人民,我们不要把人民内部矛盾转化成敌我矛盾,而唯恐天下不乱。

    城管问题,由来已久,既和政府观念有关(一个城市是否应该允许自由流动商贩的存在),也和城管部门执法权力过大、执法范围过宽有关,既和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关,还和社会信用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有关,也和稍显浮躁的社会情绪有关。往深里说,城管困境的根源,在于现阶段的城乡差距、贫富差距、东西部差距、就业压力。如果无视这些问题,而只把板子打在城管一个部门上,显然有失公允。

    而作为个体的城管队员,更无法背负起整个行业的毁誉。在无数城管和摊贩的冲突中,摊贩先天处于弱势,当然更易博得公众和舆论的同情,一些摊贩身上的道德优越感和戾气或由此生。但从人性的角度考量,城管和摊贩其实并无二致,城管或许有执法的正义感,但摊贩有道德上的优越感,城管不是魔鬼,摊贩也远非天使。他们身上都有人性的优点,亦不会缺少人性的幽暗。也正因如此,城管部门格外需要一个合乎人性,让双方都可以接受的制度性执法程序,而不是听任双方按照“丛林法则”来解决冲突。那只会放大人性的幽暗,让悲剧重复地上演。

    如果所谓柔性执法,就是为了探索一种合乎人性,让双方都可接受的执法程序,那我们为什么不能让城管部门试试呢?城管群体固然形象不佳,但绝不是谁都可以随便吐上一口的“痰盂”。一些地方城管部门改善自身形象的做法或许过于高调急切,但也请理解他们,因为所有努力想把工作做好的人都值得尊重。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