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镇化暗藏巨大金融风险
时间:2013-06-03 19:57:32  来源:金融投资报  作者:刘润萌 

    城镇化几乎是将农村房地产重新再建一遍,这无疑对经济有拉动作用,但投入其中的金融机构有可能因为城镇化“卖地模式”而套牢。

  城镇化不仅要建小区,还要新建道路、科教文卫等公共设施,无疑需要巨大资金。有报道称中国城镇化需 40万亿投资。

  我国城镇化水平刚过50%,但还未城镇化的多是经济基础本身就不好的地区,这些地区税收本来就少,政府多是吃饭财政,维持日常开支后所剩无几。建设一个新型社区动辄几亿元,显然要靠其他途径筹集资金,银行等金融机构成为求助对象。

  今年2月份,中国农业银行与湖北省政府签署备忘录,未来5年农业银行将向湖北省城镇化建设及相关产业提供不少于1000亿元人民币意向性信用额度。搜索各地新闻,普遍都有银行为城镇化提供融资的报道。而在政府鼓励下,银行也热衷为城镇化放贷。银监会日前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加强2013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监管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城镇化建设融资。不仅大银行、股份制银行普遍开展城镇化融资服务,城市商业银行也都投身其中。

  想了解城镇化融资风险,还需要先了解我国城镇化模式。

  城镇化较为普遍的表现形式是将几个村庄居民聚集在新型农村社区,从平房住进楼房,节省出来的宅基地实行返耕,或者建成工业用地。而节省出来的土地,为政府开展城镇化提供了腾挪空间。由于有18亿亩耕地红线,地方政府需要土地发展,土地也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大量财政收入。

  目前来看,城镇化的开发主体有以下几种:村民自建,开发商代建,乡镇政府统一建设,用地企业代建。不管什么模式,都是以卖地为核心。一些开发商以极低价格拿到土地,在满足本村村民居住之外,剩余的楼房出售给其他村民收回资金并盈利。有些用地企业投入其中,则是为了谋取工厂用地。

  而更普遍的方式是,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为城镇化银行融资,提前为村民新建新型社区,待村民入住之后,将节省出来的用地指标,平移到城市周郊。经此平移,偏远地区几万元一亩的土地变成了城郊百万元的价格。而此前为城镇化建设所投入的资金,则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收回。

  这种平移魔术已有政策支撑,但是这种方式有个致命硬伤,即中间环节过多,需要和村民就搬迁补偿进行谈判。目前看来,如果当地靠近城市,或者有旅游等特殊资源,则土地价格较高,可以给予村民更多补偿,则谈判进展较为顺利;如果是在普通乡村,政府或开发商很难拿出让村民满意的补偿标准吸引村民搬进新宅。

  不少地方政府为了推进城镇化建设,采取边建设边和村民做工作的政策,有些新楼盘已建成,而老村庄却因村民分歧迟迟难以拆除。这种情况就不是节省土地资源,而是浪费土地,同时卖地模式也就无法向下进行,银行巨额融资就会套牢在融资平台中。在巨大资金压力下,如果政府想有所改变,暴力拆迁必然出现。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