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构建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的思考
时间:2010-04-15 09:53:57  来源:理论与现代化  作者:刘祥琪 陈耀东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不存在土地市场,土地不商品,也没有价格。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这种二元土地所有制基础之上城乡有别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建立并完善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维护农民利益并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如何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交易平台,实现国有与集体建设用地“同价、同权”目标,在提高经济绩效同时维护社会公平,应该现阶段我国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中值得思考问题。

一、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入市与国家立法缺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市场已经客观存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资产价值已经充分地显现出来。尤其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以出让、转让、出租和抵押等形式自发流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现象在数量上和规模上都有不断扩大趋势。尽管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实践已经在展开,但我国现行土地管理制度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立法仍处于空白之中。以公开、规范方式转让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和农村经济更快发展。

随着2005年10月1日《广东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办法》开始施行,其他省份针对本地区特点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办法也纷纷出台。这些地方法规实践,对探索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实现规范有序管理,取得了初步经验,也为修订《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规和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奠定了政策基础。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仍处在地方实践阶段,要真正建立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国家立法支持必不可少环节,破除土地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制约瓶颈,进一步释放被束缚生产力,同时维护社会公平,已经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焦点。

二、二元分割建设用地市场引发市场失灵问题

由于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供给,集体建设用地自发地进入市场流转现象普遍发生,形成城乡分割二元市场结构。但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并没有统一、规范管理措施与办法,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一直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多问题。一些地区在推行农村集体土地流转时,流转形式不规范,违背农民意愿,损害农民利益,甚至随意改变土地农业用途,正常市场秩序受到干扰。建立和实施严格规范城乡统一建设用地使用制度,已经成为今后加强建设用地管理工作重点,使建设用地管理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由二元建设用地市场所导致市场失灵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土地一级市场垄断

我国土地政策基本特征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以及国家土地一级市场垄断,城市和农村土地享有不同权利。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被用作城镇建设之前,必须先通过强制征收转到政府手里,成为国有建设用地之后方可合法转让。

1 买方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在土地一级市场上,国家征地行为具有强制性,对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机制以政府为主导定价机制,形成典型买方垄断市场。可以说,国家从农民集体手中征收土地价格由国家决定,与供求无关,这本身就一种不公平表现。另外,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无法实现价格信号在引导资源配置中反映功能,造成资源配置扭曲,经济效率低下,农民得不到合理补偿,城乡差别加剧。

2 买方垄断造成社会福利净损失。根据经济学原理,垄断会导致资源不能实现有效配置。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也会通过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造成社会福利无谓损失。地方政府竞争机制导致建设用地低价甚至零位价,可以看成垄断造成消费者剩余,形成土地资源浪费、闲置、低效利用。而对农民不合理补偿可以看成垄断生产者剩余,直接损害农民利益,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障碍。这些社会福利损失都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导致社会成本。

(二)集体土地所有者缺位导致寻租现象

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土地归集体所有。但实际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处于缺位状态,村委会在一定程度上充当集体组织“代理人”角色,这样造成了村干部掌握了绝大部分土地处置权,在参与征地补偿谈判中掌握了权力寻租条件,还有一些村委会更为其政绩工程和自身利益进行权力寻租,官商资本相勾结等侵犯农民利益情况时有发生。据权威部门统计,在当前查处基层违纪违法案件中,村官占据了案件数量70%以上,由村官腐败引发群众信访已占农村信访总量50%以上。而近年来农村最突出腐败问题几乎都与集体土地有关。村官寻租活动,直接侵害了农民切身利益,阻碍了农村经济社会进步,成为农村社会不稳定因素,无论对维护社会公平还提高经济效率都将造成不利影响。

由于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问题制度缺位,才会给某些政府官员寻租行为留下可乘之机。可见,建立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向着法制化迈进,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缺乏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导致信息不对称

由于城乡土地市场分割,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始终处于“非正式流转”层面上。因此,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始终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状态,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信息不对称会影响土地资源最优配置,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城乡分割建设用地市场限制了集体土地流转价值。现行法律对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在权利主体、客体、设立方式等方面设置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使得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只能分别在农村和城镇两个市场流转。国家在权利设立和流转方面强加给集体建设用地各种束缚必然导致其产权残缺,限制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值,使集体建设用地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从而长期处于低效利用状态,使广大农民利益遭受严重损失。

2 集体建设用地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匮乏。目前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价格评估机构和体系不完善,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咨询业务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造成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土地供求双方信息流动受阻,阻碍了集体建设用地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流转,这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交易成本,限制了集体建设用地价值。

3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现阶段,由于集体土地市场缺乏中央立法支持,导致相关法律法规缺位,公证、仲裁等中介机构不健全,农民集体土地在流转过程中得不到应有法律保护;信贷、保险等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不足,一些地方金融机构拒绝为集体建设用地抵押,大型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外资企业也不愿意使用集体建设用地。这些都成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不畅诱因,制约着集体建设用地价值体现。

由此可见,构建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使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同价、同权,不仅要对《土地管理法》进行修订,还要修改金融、税收、财政、司法等配套政策。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提供信息服务平台,确保集体建设用地在有形市场指导下实现流转渠道畅通和规范管理,现阶段土地制度改革必由之路。

三、构建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对策建议

目前社会各界普遍对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热情较高,但要形成平等高效、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诸如耕地保护和土地交易管理、土地税收征管等市场监管体系必不可少。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土地管理,保障我国土地市场高效运行前提,也维护社会公平基础。

(一)切实保护耕地,防范“公地悲剧”

耕地既具备公共物品特征,又具备私人物品特征,可称之为“准公共物品”。因此,耕地保护问题不可能完全通过市场来调节。在我国现行土地制度安排下,市场作用对于耕地保护有时候起着消极负面影响。因而必须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手”来纠正市场失灵。从目前情况来看,首先,应该建立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采取措施,将耕地保护责任目标层层落实,建设占用耕地应实行先补后占制度。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数据显示,2007年1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时段全国31个省(区、市)耕地面积由2007年10月31日18.2603亿亩减少为18.2574亿亩,净减少29.0万亩,比上年度净减少数量下降50%,表明我国耕地保护呈现向好势头,耕地减少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另外,可以考虑对耕地保护行为采取补贴制度,设立耕地保护基金,根据耕地保护数量、质量以及耕作状况,给予补贴。补贴费用可以由地方政府从土地出让收入、耕地占用税以及相关税费中提取。

(二)打破现行法律对集体建设用地权利限制

土地确权工作土地交易同时也土地收益分配基础。本文认为关于我国建设用地市场确权工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明确土地权利种类。国家土地所有权人和集体土地所有权人对自己土地应该同样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利。土地权利种类应包括国家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农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土地抵押权等。

2 赋予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与国有土地相同权利,取消现行法律法规中关于集体建设用地不能直接出让给城镇单位或个人用于非农建设有关规定。国有建设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可以采取招标、拍卖等竞争方式或者双方协议方式,通过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以公开方式进行,以维护集体土地产权完整性。

3 明确产权工作同时要依靠土地登记确权工作,实行土地统一登记发证制度。国有或集体所有土地,依据已确认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造册,核发土地权利证书,确认所有权及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登记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权属纠纷,维护合法权益。

4 国家应该建立统一土地登记系统,各类土地登记结果应当依法进行汇交,土地登记资料可以依法公开查询。同时,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土地调查成果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从事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利用重要依据。

(三)完善土地税收,调节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在构建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过程中,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增值收益分配及使用、管理实现社会公平关键环节。应该明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租赁收益,应当归拥有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民集体所有;收益中集体所有部分使用方向、用途以及使用收益分配,应该由集体成员约定,使用情况应当向集体成员公开。至于集体建设用地增值收益,政府还应该通过税收方式进行调节,以实现社会公平。

关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问题,19世纪美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哲学家亨利·乔治(Henry George)在1879年出版《进步与贫穷》一书中认为,由于土地拥有者并不对纯粹土地价值增值产生任何贡献,因此,对土地收税不仅不会降低资源分配效率,还可能公正。乔治基本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参考价值,尤其在我国目前土地制度正在经历深刻变革时期,对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城市扩张加速、城乡交界土地利用失控、社会分配不公等问题可以提供一种解决问题思路。各地税务主管部门应当在有关部门支持和配合下,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起一套完善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土地税收征管制度。目前,我国土地税收主要有营业税及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印花税、耕地占用税、契税等12种。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土地税收可以考虑包括以下三种类型:土地取得税、土地保有税、土地转让税。

随着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形成,为了规范土地市场交易秩序,合理调节土地增值收益,应该通过土地税收杠杆作用,调节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之间利益分配,实现帕累托改进。在借鉴国有土地税收征管基础上,建立城乡统筹土地税收体系,将集体建设用地交易也纳入其中,实现财富公平分配。另外,对城乡统筹建设用地市场实施统一土地税制,也可以成为地方政府获得稳定财政收入来源,改变地方政府土地财政,有利于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