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型城镇化要打造小而美“田园城市”
时间:2013-05-22 13:05:31  来源:中国证券报 
    由发改委牵头、多部委参与编制的《城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目前正展开探讨。规划共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预计将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并报国务院发布实施。中央提出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低碳将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符号”。

  城镇是我国碳排放的主体

  长期以来,我国快速推进的城镇化,建立在对水、土、能矿等的大量消耗基础之上,由此导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同时,缺乏总体规划和布局的发展导致交通拥堵、污染严重、水源短缺、能源紧张等问题突出。其中,碳排放居高不下,城镇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90%以上,是我国碳排放的主体。

  以2007年全国GDP排名前一百位的城市为例,利用城市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的脱钩模型可以得到,100个城市里面强脱钩的仅有8个,弱脱钩的共15个,扩张连接的33个,扩张负脱钩的44个。扩张连接和扩张负脱钩意味着城市经济的增长与碳排放紧密相关,并且高速的经济增长会同步带来更高额的碳排放。

  我国城镇人口年均消耗能源约为农村人口的3.5倍,2012年全国城镇化率为52.57%,如果到2020年提高到55%-60%,按照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来算,每年将增加至少1300万城镇人口,需要大量的新增能源。随之而来的污染物排放也将升高,超过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大气空气质量将继续恶化。由此可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城镇化的推进受到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约束,我国城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强制性减缓碳排放短期内不现实,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仍需一定的碳排放空间。但为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需要降低能源消费和减缓碳排放,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走低碳发展的道路。

  发展小而美“田园城市”

  积极推进城镇化,必须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注重发展小而美的“田园城市”,不应复制大而不方便的既有城市发展模式。城镇化不仅包括城市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更主要的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变化,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要改变目前集中建设城市群的概念,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城镇化的关键,倡导低碳城市、低碳城镇和美丽乡村的建设理念,鼓励构建低碳中小城镇,少建国际化的、大规模的、集中的大都市,尤其是大都市群。

  2020年之前,我国总体上仍属于生存式发展,目标是基本满足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一些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的建设,同时要在东部发达地区探索适合中国发展特点的低碳、宜居、美丽的中小城镇发展模式。2020年之后,我国的大规模城镇化建设已经完成,将主要是改善式的发展,要切实转变大规模城市发展模式,关键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质量。

  基于我国人口众多,仍然需要在各个区域建立10个左右特大型城市,不仅提高城市凝聚力,也能起到经济示范作用。根据对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的碳足迹分析,人口密度越大,越能改善人均碳排放。由此可见,特大城市首先要求就是人口基数大,但单纯的土地规模扩张不可取。

  在特大城市影响半径内,大力发展紧凑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特点和个性,必须遏制大城市蔓延,保持核心区域的竞争优势。这能有效缩短交通距离,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把城镇居民更多的活动缩小到一个有限的区域内,可以提高城镇公共设施的利用效率,减少因城市扩张而导致的无谓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城镇化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有效布局广大新农村的空间形态。因为农村不仅是为城镇提供食物的基地,而且其森林和土壤的绿色生态都是很好的碳吸收净化器。同时,农村和城镇之间的商品往来,会因为距离长短而影响交通运输和商品保存中产生的碳排放。因此,农村的空间形态最好是穿插于特大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

  新型城镇化道路,一切理念和行为都要以节约和高效为原则,注重科学布局、统筹规划。低碳城镇化重点不在“城镇”而在“化”,一方面要推动化石能源的清洁、高效、生态利用,可再生能源合理开发、有机替代,以及资源循环再生;另一方面要注重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完善城镇基础设施,推广绿色建筑,发展绿色交通,使城镇的资源运作和价值创造更加绿色、更有后劲,使城镇更趋于宜居宜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