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型城市化要树立新标杆
时间:2013-05-21 12:40:27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郑佳欣,曾妮 
    广州迈向城乡一体的路径应该如何选择?广州距离国际商贸中心还有多远?……在昨日下午举行的“广州新型城市化:从观念到行动”——《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丛书》座谈会上,各路专家共聚一堂,论剑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战略,为补长广州发展短板建言献策。

  会上,多位官员、专家盛赞南方日报《广州九论》、《广州九策》系列报道。

  从数量规模扩张迈向城市质量提升

  最近一段时间,由南方日报推出的“广州九论”、“广州九策”系列报道,以及南网策划的“广州迷失了吗”网络问政撼动了广州舆论场,引起了各界读者强烈的关注,更激起了一场“广州如何不被超越”的思想大讨论。

  在昨日的座谈会上,专家们再就城乡一体、国际商贸中心、政府职能、文化建设、城市治理等广州城市发展的焦点问题展开“头脑风暴”。

  “广州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走到今天,下一步的发展确实是面临着许多的问题,比如说城市形象贫瘠、产业结构偏重、人口压力太大、文化实力不强,还有类比的目标模糊、但是自我感觉良好等。”广东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惠武直言不讳说,“广州虽然充满活力,但是创新不够,虽然务实,但是也有媚俗,虽然美丽,但是在珠三角幸福评比中却没有拿到第一”。“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能否将这些问题都解决?这些问题也许是我们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问题,有一些问题更是我们再上新台阶所需要面对的挑战。”

  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王珺指出,新型城市化关键是要找一个新的标杆。“新型城市化的提出,实际上表明了广州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张到城市质量的提升。”他表示,新型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通过城市质量来改变目前许多城市发展当中普遍存在的重物轻人、重现代轻历史、重生产轻环境、重高楼轻特色等深层次的问题,以及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应对。

  “九论九策”与反思调研不谋而合

  南方日报策划推出的《广州九论》、《广州九策》广州发展战略系列报道在座谈会上激起强烈的共鸣。

  一位广州市委的官员在座谈会上表示,去年开展的新型城市化发展学习考察调研活动,是一场广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谋划城市发展战略的头脑风暴,也是对制约广州发展问题的一次集体反思。“最近南方日报推出了《广州九论》、《广州九策》,提出了对广州的反思,都非常有价值,很多与去年广州开展新型城市化学习考察调研时党政部门自己反思的问题都是不谋而合的。

  广州市社科联主席顾涧清在发言时也提到,南方日报推出关于广州战略的讨论,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应该为广州的未来建言发声。

  在昨日的座谈会上,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组织编写的《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丛书》也全部亮相。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万庆良担任丛书编委会主任,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建华担任丛书编委会副主任。

  记者看到,这套丛书共11册,由广州市委市政府牵头调研的19个新型城市化发展研究报告也纳入该丛书,更是首度对外公开。据介绍,这19篇调研报告从长期困扰广州发展的瓶颈问题入手,形成了分析传统城市化发展的“问题集”。

  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甘新表示,当前,要围绕“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深入开展应用决策研究,积极开展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建设新岭南文化中心的理论和对策研究,在推动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及提升文化引领能力上出谋划策,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在昨天的座谈会上,多位与会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本报的“广州九论”、“广州九策”报道。一位广州市委的与会者说,《广州九论》和《广州九策》提出了对广州的反思,与去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开展的新型城市化反思问题很多都是不谋而合的,这种反思非常有意义。

  从广州市委市政府开展新型城市化学习考察调研活动,到民间学界对于“九论”、“九策”的热议,两个舆论场不约而同地掀起对广州发展战略的反思,反映了一种从上至下的关切——这种关切,源于广州被“追兵”赶超的危机感,源于城市发展模式不得不转的紧迫感,源于保持城市长久竞争力和活力、引领区域持续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使命感。

  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出发。“广州九论”梳理出的九组战略选择题,新型城市化的九个战略课题,都是从问题着眼,力图廓清城市发展战略思路。当前的广州,既面临世界上大部分特大型城市必经的“发展阵痛”,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转型升级、中等收入陷阱等;也面临中国特色的城市难题,如城乡二元结构治理、土地资源紧缺、城市文化迷失等问题。刚刚迈过人均GDP10万元的广州,其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是建设一座“伟大的城市”,还是满足于小富即安?世界城市史告诉我们,城市竞争如同逆水行舟,原地踏步难逃衰落的命运。

  反思如同一根鞭子,催促广州前进;反思如同灯塔,照亮前进的航线。曾妮

  ?记者手记

  反思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关键词城乡一体

  护短补短扶短促进乡村升级

  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表示,关于城市“蔓延”和人口规模的扩张,通常见到的是“城市工业导向的吸纳人口迁移模式”和“小城镇工业化发展模式”,1978年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城市化,基本是沿着这两种模式。他介绍,世界银行的《200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以“城乡一体化:北京、广州和上海”为题,指出“北京、广州和上海三个繁荣、富裕的地区,均有将农村连接起来的规划,提供教育健康服务,投资基础设施和交通网络,建设乡镇”。

  陈鸿宇说,城市化的发展规律表明,城乡分离和对立是传统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城乡一体发展是新型城市化的基本特征。而从城乡分离和对立走向城乡一体发展,主要是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是区域工业化进入成熟期或进入后工业化时期,第二是区域核心区的人口等资源要素和产业集群向周边扩散,第三是包含多核心区和多层级城市集群的大都市区形成。

  陈鸿宇提出,“乡”的升级,要通过“护短”、“补短”、“扶短”,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现代农业农村的建设。而“城”的转型,即通过旧城改造,从“数量型”、“人口型”的城市转化为“质量型”、“结构型”的城市化。

  他给广州提出建议: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路径选择,要从地区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出发,努力保护“绿色地带”,避免在“灰色地带”造成新的城乡分离和对立。

  关键词国际商贸中心

  让周边区域享受发展红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隋广军教授指出,广州过去敢于先行先试,开放力度、透明度和做事规则国际化等走在国内城市的前面。但是,从开放的结果看,广州的国际化程度仍然较低,总部经济发展未成气候,人才国际化程度偏低等。“未来我们仍然需要着力在国际化上下功夫,营造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应该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才能为广州争取新的领先优势。”

  “在新业态、新业制、新模式的创新方面,广州必须要加劲。”隋广军说,广州应该着力推动两个升级:一是商贸产业的升级,在内涵上由传统商贸产业向现代服务产业全面转变,在功能上由第三产业向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转变,实现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提升商贸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主导型功能;二是商贸模式的升级,由传统的交易模式向电子商务、远程交易等现代商贸模式转型升级,实现由传统商品贸易集散地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国际商贸中心转变。

  隋广军还表示,广州作为珠三角区域的中心,与周边的其他城市经济关联度还应该进一步密切,目前的周边城市还没有完全充分享受到广州发展所带来的“红利”。他认为,广州要实现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夙愿,就必须放弃固有的竞争性思维带来的局限,以带动区域共同发展为己任,用协作共赢的思维和总揽全局的心怀,来承担国家战略所赋予的使命。

  关键词城市发展战略

  从三大层面定位广州发展目标

  顾涧清认为,近15年来,广州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进行了城市发展战略概念规划的研究,广州城市发展战略的目标定位是清晰的,并经历过一个由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再到国家中心城市的不断演进的过程。

  他指出,广州现在提出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把广州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的理想城市,可以与广州建设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连成一个系统的战略定位,即在珠三角和全省的区域范围内,广州要发挥好城市群核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国家城镇体系中,巩固国家中心城市地位;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加快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和培育世界文化名城,努力迈向世界先进城市行列。从这三个层面明确广州城市发展的目标定位,可以为广州的未来发展带来新的重大机遇。

  关键词城市治理

  城市治理应迈向协同善治

  广州市社科院党组书记李江涛指出,广州流动人口接近总人口的一半,给城市治理带来很大挑战。政府如果秉承被动管理的思路,现有的管理队伍是远远不够的,也是永远不够的,政府管制权威也受到了挑战。在新型城市化的过程中要从根本上改变靠少数人管多数人、城市管理者类似救火队疲于奔命的模式,动员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从而达到善治的目标。

  李江涛指出,城市治理的广泛参与,是公民社会的必然要求。交通秩序、垃圾处理、食品安全等,都需要广大市民的配合和支持,以及自觉行动。如何实现城市的“协同善治”?他提出建议:参与管理的方式有多种,在民众的广泛参与下,社会精英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要使民众参与到公共管理成为一种常态,成为新时期的一种生活方式,在实践中无论是随手拍、网络举报、见义勇为、制止违章等,都体现了公民社会的广泛基础。我们要因势利导,同时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群众在公共治理方面管闲事,并且要给予奖励,城市是人民的城市。

  关键词政府职能

  提供优质公共服务是关键

  广东省社科院副院长王珺指出,新型城市化关键是要找一个新的标杆。广州城市化率达到84%了,已经到了没有空间去提高规模的时候,以后靠什么呢?就是靠城市质量。城市质量怎么显现出来?实际上城市质量里包括了文化、智慧、生态以及和这个时代相关的很多东西。如何将这些东西有机容纳进来,这是把握城市质量的一个核心。新型城市化的提出,实际上表明了广州从城市数量规模扩张到城市质量的提升。新型城市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通过城市质量来改变目前许多城市发展当中普遍存在的重物轻人、重现代轻历史、重生产轻环境、重高楼轻特色等深层次的问题,以及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应对。

  王珺指出,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这是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关键。经济的活力来自于企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最关键的就是价值减去成本。成本是什么呢?成本无非是生产成本加上交易费用。现在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上升,对于企业来说无非就是希望政府千方百计地降低交易费用,如果广州的交易成本降低,广州就成为一个洼地,企业就愿意呆下来。一线城市北上广深,来自生产成本的压力远远大于别人,降低交易成本的紧迫性远远高于其他城市。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我觉得还是环境,所以从观念到行动,最后落脚就是怎样创新我们的公共环境。

  关键词文化名城建设

  建设文化名城需加强文化自觉

  广州大学副校长徐俊忠指出,广州要建设世界文化名城,首先要直面文化广州发展的尴尬:什么广州一直可以成为国家文化发展的报晓雄鸡,但始终无法成长文化发展的劲旅?原因之一在于,我们的思维上受到大简化了的市场经济影响,我们的管理部门片面地相信市场一定能够配置最合适的要素,因而大多采用不养人的机制,特别是文化专业、文化管理采用不养人的机制,更不愿意用心培养。很多事例证明,正是因为这样的机制弱化了广州的文化生产力和创造力,我们的政府非常重视粤剧,但是最近看了一些粤剧剧目后确实有一些遗憾,使人听了非常别扭,它的美感大打折扣,原因就是剧本是以普通话思维的作家创作的。我还在一个粤剧团里看到一个内地京剧团的演员在导演我们的粤剧。我们相信粤剧从剧本到舞台的呈现,都有自己独特的奥妙,如果信奉不养人、信奉到市场买剧本,就难以培养出自己的编创队伍,也难有佳作问世。广州有很好的大剧院,但是基本上没有艺术生活能力,只能成为高级出租屋。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仅仅靠出租演出场所,能够成为文化支撑吗?

  长期以来由于广州文化当中缺乏对某种义理的固守,再加上多年来的解放思想和学习外来文化的持续倡导,广州文化当中的包容开放这样的特性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冲破历史的束缚与禁锢,从外面拿来不少新的东西和好的东西,但是也弥漫着一股模糊甚至是菲薄自己文化的虚无主义心态,因此我们缺乏对本土文化的孕育和样态的深入认识。我们的城市建设已经淡忘了自身的建筑要素,而跟其他的城市趋于雷同。我们这些年建设了许多大型公园,就是难以找到岭南园林的文化要素。经过整修后的荔枝湾涌,可以看到崭新的整洁,但是缺乏了岭南园林的秀美和灵动。我们的城市正在失去自己的文化标志,尤其是广州提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之后,有的地方还在媒体上表达建设欧陆小镇的理想。

  徐俊忠建议,有计划地强化人们、尤其是公务员和学生对广州文化的认知,至少是制订新进公务员的培训计划,让我们的官员了解广州文化独特的样态,进而欣赏它独特的美感,一定能够拒绝城市建设的雷同化,这样的广州也会更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世界文化名城大观园中的奇葩,而这样的广州一定是距离世界文化名城最近的广州。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