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大城小镇第二篇:城镇化下的大城市与大房子
时间:2013-04-30 14:59:38  来源:观点地产网 
    [提要] 大多数人并不懂得什么是城镇化,但“去大城市”已经成了使命般的一句话。

  春节回家之前,母亲就在电话里念叨要不要把乡下的房子卖掉,在县城换个大一点的房子。

  “乡下的房子不是二表哥一家在住吗?”我反问。

  母亲说,你二表哥要结婚了,打算在城里买房。语气中带着淡淡的无奈。

  二表哥要买房

  母亲一家有姊妹三个,她排行第二。大姨和小姨家分别有一个儿子——大表哥和二表哥。大姨一家早些年就全家搬到了哈尔滨去,只有大表哥因为工作业务的原因经常在县城。

  小姨一家一直居住在乡下,靠几亩地维生,生活并不算富裕。因为我家在乡下有一栋空房子,就给小姨家用,可以放一些农具或储备粮食,二表哥也经常住在那里。

  “反正空着也是空着,就给他们用吧,就算帮衬帮衬他们家。”母亲当时对全家人说这句话的时候,是那样的平淡和理所当然。

  自然也完全不会有收租金这回事。在东北的老一代人身上,朴实热忱的亲情观念还一息尚存,而在高速发展至今的城市,似乎很难寻觅。

  到家的第二天,二表哥就提了很多东西来拜年。这是家乡的习俗,亲朋好友之间在春节前互相送礼,哪怕所送的东西翻来覆去就只是水果、酒和鸡鸭鱼之类的东西,但这种无法评论好坏的习俗还是延续到了今天。

  二表哥看到我,能看出有一丝的高兴。但自从我上大学离开家乡起,每年仅回去一次,虽然对家乡还有无法割舍的挂念,但对家乡的亲人却很难如小时候般熟稔。

  今年刚满28岁的二表哥看起来却30有余,脸上有几道很深的皱纹,嵌在他因常年劳作暴晒的黝黑皮肤中,使他看起来带着一丝沧桑忧虑。

  坐在沙发上的他有些拘谨,开始时我和他聊了几句,但后来就渐渐完全没有了共同语言。母亲向他简单的问了一下家里的情况,二表哥说,今年打算结婚,在城里买个房找个工作。

  他顿了顿,继续说:“二姨,能不能借五万块钱给我?”

  其实,母亲早就将二表哥要借钱的事情告诉了我,但母亲打算今年在县城换套大房子,因为“房价去年初时才3000元/平米,现在都涨到3500元/平米,再不买就不知道涨到啥样了。”

  所以二表哥开口借钱,母亲有些为难,毕竟自己家里换房子也需要很大一笔钱。

  母亲说二表哥也很不容易,都28岁了,因为家里穷买不起房,拿不出礼金,前面两个女朋友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最后都吹了。

  虽然家乡是曾经被称为国家级贫困县的黑龙江某小县城,但是这里的婚嫁风俗却是要求男方家庭一次性拿出10万礼金给女方家庭并且还要买一套房。

  用母亲的话说,二表哥现在的女朋友家算是最通情达理的,知道二表哥家里穷,所以10万的礼金也免了,只要求他在县城买套房,然后找个工作,结婚后夫妻俩一起搬到县城生活。
  开发商大表哥

  二表哥也知道我家里的情况,不善言辞的他只是连续不断的重复一句话:“二姨,要是为难就算了,我再去别人家想想办法。”

  母亲犹豫再三,还是借了2万块钱给二表哥。后来母亲对我讲:“亲戚不帮忙,还指望谁会帮忙?”

  从我家离开时,二表哥打算去大表哥那里看看,我也多年没见过大表哥,所以就和他一同过去。

  在家乡小县城,并无多少秘密可言,邻里之间家长里短,什么事都传播得很快,包括谁家有钱谁家穷,都是显而易见的事情。

  而大表哥就是被多数人称为县城里“最有钱的人”。

  家乡人会说大表哥是县城第一个盖楼的人。其实,用“行话”来说,大表哥是房地产开发商,而且是县城第一个房地产开发商。

  如果二表哥对于我而言只是没有共同语言,那么大表哥就完全可以称得上是陌生。

  大姨一家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搬到了哈尔滨,而大表哥的年龄又比我大很多,所以从小到大的接触都很少。

  二表哥和我到了大表哥的公司附近,远远就看见大表哥冲我们招手,比大表哥更显眼的是停在他身边的路虎,县城唯一一辆百万以上的私家车。

  其实这并非大表哥的公司地址,只是项目的办事处而已。看到我,大表哥热情地嘘寒问暖一番,还解释道,最近在赶工期,年前把这批工程干完,天天加班,所以就临时搬到这里。

  虽然只是大表哥的临时办事处,但走进他的办公室我还是吃了一惊——办公室大约有50平米,红木的办公桌和书架、真皮沙发以及空调电冰箱等电器,一看就知道价格不菲。

  大表哥和二表哥聊天期间,我仔细的观察了下他的办公室。书架上摆满了各式书籍,大部分以名人自传和成功学之类的为主,但全然不见被翻动过的痕迹。反而是几本和建筑有关的书籍,在他的书桌上散乱摆放着。

  书架上方放了一整套精致的陶瓷茶具,可是已经铺上了薄薄的一层灰。

  大表哥作为县城第一个“盖楼”的人发迹之后,这个人口约30多万的小县城瞬间出现了一大批房地产开发商,各式各样的高楼拔地而起,那大概是2008年的事情。

  据家乡的朋友说,县城很多房子都是空着的。然而,经历了国家两年的宏观调控,县城房价并未下跌,而是一直呈现缓慢上升的态势。可见,调控的长鞭并不能伸向偏远的县城,而通货膨胀却是全国人民都感受真切的事情。

  三万块钱对于大表哥来说并不是个大数目,可想而知他会借给二表哥。不过,大表哥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有钱。

  听母亲讲,大表哥的很多钱都压在了房子上,而且还欠了银行很多贷款。“房子卖不出去,哪有现金呀。”

  换房的烦恼

  二表哥借钱买房的事情解决了,母亲的新烦恼又出现了。

  家里人一致认为要将乡下的房子卖掉,因为也没人住,留着也只能空着。只有母亲一个人在犹豫,不做表态。

  “总感觉根在那里,房子卖掉了,根就没了。”没人的时候,母亲会自己念叨这句话,有一次被我无意之间听到了。

  老一代人对于故乡的情感总是令人动容,好像根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哪怕人已经离农村越来越远。和老一代人不同的是,随着城市的扩张,县城已经被异化为城市与乡下之间尴尬的联系体,而远离乡下的年轻人,既不属于城市也不属于农村。

  每一年春节到来,县城都会突然多了很多从大城市奔回来的年轻人。这里面有大学毕业留在城市打拼的白领,也有十六七岁就出去务工的打工者。无论哪一种,都很难说清楚自己的根在何方。

  母亲后来想通了,同意将乡下的房子卖掉,随后,新的问题又产生了。

  姐姐让母亲搬到哈尔滨和她一起住,不要在县城换大房子。姐姐也有道理,我和姐姐都在大城市工作,换了大房子平日也只有母亲一个人住,太空荡了,完全用不着。

  但母亲想的是春节时我们都能带男朋友回来过年,一家人既热闹又宽敞。

  是换大房子还是全家搬到哈尔滨,这几乎成了整个春节家里一直在讨论的话题。

  母亲不愿意离开县城,哪怕乡下的房子已经决定卖掉。房价在上涨,家里的房子因为陈旧和需求的原因也完全不够用,母亲急迫的想换套大房子,但内心里也不够坚决。

  家里经济还算富裕,但换大房子毕竟是一笔不少的钱,可能需要向银行贷款,姐姐的话更让母亲换大房子的决心产生动摇。是贷款换套大房子留在县城,还是全家搬到真正的大城市哈尔滨去,母亲考虑了整个春节也没最终决定。

  家乡小县城里的大多数人并不懂得什么是城镇化,包括母亲在内,但“去大城市”已经成了使命般的一句话。越来越多的人涌向城市,在城市感受着经济发达所带来的便利及高房价高物价带来的压力。

  但随着中国城镇化的加快,大城市所有的好与不好也会渐渐在小县城甚至农村体现出来。到时候,母亲的烦恼就已不再是她一个人的烦恼。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