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杨国英:户籍制度改革是城镇化核心命题
时间:2013-04-18 09:20:25  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杨国英 
    在城镇化大幕已启之下,重提户籍制度改革,显然充满了切实破冰的意味—据《辽宁日报》4月15日报道,在4月底召开全国城镇化工作会议之前,我国城镇化背景下的户改思路已初见路径。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徐宪平日前对此阐述为,“按照分类推进的基本原则,政府有望全面放开小城镇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小城镇落户限制”。

    毫无疑问,在户籍制度改革倡导多年未果、且2011年初国务院即发布《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亦无实质进展之下,此番借力“城镇化”破解户籍制度改革之困,确实是一个务实可行的选择。众所周之,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历年难以推进的根源在于,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尚难完全吸附众多农业人口,二是财经状况尚难完全满足户改所需福利支出。而城镇化似可破解户籍制度改革之两难—城镇化通过经济要素资源的集聚,可以更多地吸纳农业人口,城镇化通过巨额的土地价差(由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以及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相对增加,可以更多地满足户改后的福利支出。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下一步,究竟是以城镇化为主,户籍制度改革仅是配合推进城镇化?还是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主,城镇化配合户籍制度改革而存在?抑或两者之间不分主次,平行发展?

    如果厘不清两者之间的主次关系,那么,本轮以城镇化为背景的户籍制度改革,不仅难以真正落实,其在实施过程中,更可能会引发诸多负作用。

    假如,本轮即将启动的户籍制度改革,仅是为了配合推进城镇化。那么,可想而知,在这种逻辑主导下的户籍制度改革,不仅很难全面、亦很难彻底,而且,仅为配合城镇化而启动的户籍制度改革,其结果极可能会导致,过多地考虑城镇化所需的土地征用,而较少地考虑户改后长线的福利安排。

    这种担心并非多虑,在过去10年大规模城市化的进程中,城郊农民“被市民化”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在给予城郊农民城市户口以及少量的征地补偿费之后,其养老、医疗、教育等福利并未同步推出或短期推出后又戛然而止。而因当地产业结构以及就业培训的缺失,更普遍造成城郊农民“被市民化”后,为谋生计不得不再度切换为“农民工”外出打工。

    必须明确,本轮以城镇化为背景的户籍制度改革,应以户籍制度改革为主,城镇化仅是系统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有利条件而已。

    户籍制度改革作为事关公平正义的改革,不仅体现新一轮深化改革的合理性,更是城镇化有效推进的必要前提。在度过以“包产到户”为特征的改革开放早期之后,其后的经济改革,很大程度上已经形成农村居民“补贴”城市居民的改革惯性—对工业品价格的相对放开、对农产品[0.18% 资金 研报]价格的相对限制、农地征用后巨大的价差空间,这些都构成了对农村居民显见的不公。

    更何况,在涉及养老、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农村居民所能享受到的福利,更是不可与城市居民同日而语。而追究其公平缺失的根源,根本就在于户籍管理制度为基础所导致的城乡二元结构。

    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在政策资源的引导下,通过人、财、物等要素自由流动所形成的城镇化,而“人”更是其唯一的核心。那么,如果缺乏户籍制度的根本改革,作为核心要素的“人”不能自由流动、或缺乏保证自由流动的公平福利,更好的人力资源显然难以留在或流向城镇—这样的城镇化,充其量仅是计划思维下的城镇化,而不是市场思维下的城镇化,不仅难以对经济增长起到长线的拉动作用,更可能在地方政府政绩思维的刺激下,成为一个个类似于鄂尔多斯[0.51% 资金 研报]“鬼城”式的城镇化。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