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重要的是如何界定“穷人”和“懒人”
时间:2013-03-26 17:41:02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张楠之 

    财政部长部楼继伟24日说,财政支持民生要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原则。政府不能只要碰到民生问题就都要去做,要考虑财政的可持续性。目前仍有很多民生政策制度尚不完善、缺乏约束。我们应该帮助穷人,而不应该帮助懒人。(3月24日 新华社)

    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因为家人或自己患有某种疾病,需要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或者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即所谓“因病致贫”;因为所受教育有限,或者所掌握的技能不足,无法获得较高的收入;因为所处区域的缘故,无法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无法进入高收入的行业,使得收入无法得到提高等。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些穷人之所以穷,就是因为其懒——懒得学习,懒得干活,懒得开动脑筋,懒得与人打交道,懒到最后,只想从别人那里获得施舍,却不愿意用自己的力气去谋生。这样的懒人中,有些人的欲望很小,只要能够维持基本的生存,就心满意足了;有些人的欲望却很大,虽然自己不肯努力,却总喜欢怨天尤人,来自别人或政府部门的帮助少了,就会不停地抱怨,甚至做一些破坏性的事。

    但是,一个社会之所以能够维持其运转,就在于绝大多数人不是懒人;而贫穷很多情况下之所以会在代际之间得以逆转,就在于绝大多数穷人都不会甘于永远贫穷,他们总在不断努力以改变自身和家庭的状况。

    另一方面,懒人也不一定是穷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除了说明穷人的孩子更早自立外,也说明穷人往往为生活所迫,更懂得勤劳对于生活的意义。而一些富家子弟,由于对生活之不易体会不深,也会成为无所事事的懒人。

    行文至此,我们就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即,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穷人或懒人?或者说,用什么样的标准来甄别穷人和懒人?因为,既然相应的民生政策最终目的是“帮助穷人,不帮助懒人”,对穷人和懒人进行甄别,便成了必要且紧迫的事。当然,这里的“懒人”指的其实是“又穷又懒”的人。

    相对来说,穷人比懒人更易甄别,因为对于什么是“穷”,既可以通过表面的观察获得直观的印象,也可能很容易对其个人和家庭资产进行量化,并以此对照相应的标准,得出其是否需要救助的“穷人”的结论。懒人则比较难判断,因为,“懒”是很难量化的。有些地方以介绍多少次工作而不肯去做作为判断懒与不懒的标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因为他不去做的原因可能是因为相应的工作不适合其个性、能力,而非因为懒。

    虽然我们总是希望做到完美,但是,任何一种政策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都会存在各种各样的漏洞,都会被一些人钻了空子。但是,判断一个对弱势群体进行救助的政策是否足够好的标准,不是其是否会被非弱势者钻空子,而是其是否能使尽可能多的弱势者获得救助。或者说,如果无法剔除掉所有的懒人,那么,只要所有的穷人都能得到救助,懒人获得救助就成了我们不得不承受的代价。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