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地球一小时”活动遇尴尬未必是坏事
时间:2013-03-25 15:07:52  来源:华龙网  作者:秋风落 

    昨晚,“地球一小时”全球接力活动来到南京。根据南京电力公司的统计数据,当晚8点30分,网供负荷最高为485万千瓦时,活动开始后的8点40分,负荷竟然达490万千瓦时。这也是南京参与这项全球环保行动5年来,第一次出现这样难堪的局面。(3月24日《现代快报》)

    “地球一小时”活动遇尴尬,凸显了人们参与热情的淡薄,对活动的冷漠。但深层次原因是人们对活动的心理倦怠,或者直白的说是对活动的“后天性失望”,活动年年有,甚至天天有,为什么结果依旧,这才是思考的重点。

    以一项活动唤起人们的意识,第一次的新奇感往往能激发人们的参与感,即使对个人生活有所影响。但如果活动一直停留在一种形式或者模式,人们猎奇的心理必然折扣,参与的热情极度消减,仅凭上次唤起的责任感恐怕起不了多少作用。所以,任何活动不能简单的凭一个模式走下去,要随着时间发展更换主题,变换载体,激发人们的兴趣。

    以“地球一小时”活动唤起人们的环保热情,不如在日常下工夫,每天节约一分钟,一年就是6个多小时,并且极容易做到,因为只不过是日常的一点习惯罢了。但“地球一小时”活动的时间却选择在晚上的黄金时间,青年人正在网上冲浪,电视里正处于黄金时段,停止用电给日常生活造成了影响,主动参与必然减少。

    “地球一小时”不如平时节约一分钟,没有必要去谴责人们的环保意识。环保需要你我他每个人的坚持,但工夫应该下到平时。比如建立的阶梯电价制度,让人们有节约意识;开发高科技能源技术,降低能耗等等。

    活动遇尴尬未必是坏事,因为任何事情仅凭热情往往解决不了问题,更在于平时的实际行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