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9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瑞典马尔默市的“二次城镇化”
时间:2013-03-15 11:13:54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刘一楠 

——访瑞典马尔默市市长肯特·安德松

  位于瑞典南部港口的马尔默市是北欧实现工业化与城镇化最早的地区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这座瑞典第三大城市启动“二次城镇化”进程,即通过科学统筹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摆脱对造船业等传统重工业的依赖,逐步实现以高科技、低能耗产业为龙头的可持续发展。其重点建设的“西港区”已成为当今欧洲绿色城镇化的典范。

  马尔默市市长肯特·安德松(Kent Andersson)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以清晰稳定的宏观目标为导向,综合考虑资源、人口等客观条件,统筹经济、环境等发展要求,科学制定具有大局观的长期战略。

  城镇化模式要适应经济转型

  马尔默位于连接波罗的海与北大西洋的厄勒海峡东岸,与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隔海相望,数百年来都是欧洲地区的重要港口。作为当地经济支柱,造船工业一度成为马尔默的标志性符号。  
 

14b1132eccd77659bbddf1bb0a634f75.jpg

瑞典马尔默市市长肯特·安德松 

  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冷战结束,大量造船企业向劳动力与原材料廉价的东欧迁移。马尔默经济失去发动机,城市污染严重,政府濒临破产,城市发展呈现倒退迹象。

  安德松说,这种困境迫使马尔默政府调整城镇化模式,确定以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为宏观目标,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城市发展规划,使经济龙头实现由传统重工业向绿色高科技行业的转变。

  安德松强调,作为一座城市的发展战略,其宏观目标必须保持长期稳定,不能因执政官员的更迭而发生变化。在马尔默,尽管四年一次的地方选举会导致执政党易位,但无论哪一党派上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从未改变。

  安德松表示,马尔默市议会下属的各个委员会负责调研并制定经济、环保、文化、教育等不同领域的发展计划,并汇总到市议会讨论。市级决策层必须统筹所有领域的发展意见,从大局角度考虑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制定出城市发展的整体规划。

  “在制订规划过程中,政府需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通过会议讨论等形式让普通民众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另外,瑞典地方政府具有较高的自治权,只要其发展目标与中央政府保持一致,市政府通常在政策操作过程中享有充分的灵活度”。

  提高土地利用率化解城市空间不足

  马尔默所在的斯科讷省是欧洲土壤最肥沃的地区之一,也是瑞典农业的重要产区。斯科讷省政府曾指出,该省三大城市——马尔默、隆德与赫尔辛堡均面临“土地城市化”的难题,即城市扩张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

  安德松表示,马尔默是一个面积小、人口密度大的城市,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影响该市发展规划的重要因素之一。

  他强调,马尔默的城市发展不能以牺牲周边优质耕地为代价。因此,马尔默主要依靠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的方法化解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包括修建更多高层建筑,以及建设地下隧道、轨道运输等更加发达、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

  安德松指出,马尔默与瑞典著名的大学城隆德仅相距20公里,与丹麦哥本哈根通过厄勒海峡大桥连接,相距不到50公里。在这片被称作“厄勒海峡地区”的大范围内,包含着欧洲顶级的教育机构、便捷的航运设施、频繁的人员流动等资源,各个城市优势互补,彼此提供需求与市场,这种地理上的优势帮助马尔默实现与区域内多座城市的共同发展。

  安德松强调,马尔默在城市发展规划中必须考虑到与周边城市的联动性,特别是在交通方面。2000年,总长16公里的厄勒海峡大桥与海底隧道开通,将马尔默与哥本哈根通过陆路方式连接在一起。除了汽车24小时通行外,目前往返马尔默与哥本哈根的火车昼夜运营,高峰时段每10分钟一班,夜间每小时一班,行程大约30分钟。

  安德松介绍说,自海峡大桥与隧道开通以来,已有大约1万名丹麦人搬到马尔默居住。

  旧城改造首先要征集民意

  马尔默的西港区曾经是瑞典最重要的造船基地,这里的造船厂最多时雇佣了7500多名工人,是重工业时代繁华的象征。造船业衰退后,这里只剩下荒废的工厂和仓库,成为城市发展的死角。

  从2001年起,马尔默政府开始依照新的城市规划,着手对这片老工业区进行彻底改造。这一项目名为“住宅01”,其规划目标是将西港区建设为包含住宅、商业、教育功能,完全依靠可再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示范区。

  目前,西港区的改造已基本完成,船坞工厂已被充满艺术气息的写字楼与公寓楼取代。据安德松介绍,这片地区已有8000多人迁入居住,240多家企业进驻办公,马尔默大学也在这里建立起来。预计未来将有超过1.5万人居住在这片绿色新区。

  安德松表示,西港区的改造是城镇功能、城市形象和土地利用模式的巨大转变。从经济发展上看,西港区从高能耗重工业基地转变为由高科技产业带动,依靠可再生能源的复合经济区;从社会效应上看,西港区代表着的马尔默城市形象由灰色转为绿色,区内著名建筑“旋转大楼”已成为马尔默地标和名片;从土地开发上看,这里由工业区变为集住宅、办公和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新区,高层建筑取代平面工厂,人口密度不断增长,住房需求得以解决,这些都意味着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大幅度提升。

  安德松指出,西港区的改造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马尔默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思考如何实现其转型,并广泛征集民意,从最初的项目策划到如今已耗时20多年。

  安德松强调,在西港区的改造过程中,政府与开发商共同商议规划方案十分重要,包括如何统筹建筑风格、社区环境、交通线路、能源供给以及污物处理等问题。

  他补充说,马尔默政府在这一项目中吸取的教训是,政府同开发商的沟通应越早越好,而不是到项目开发中期才开始讨论。

    保持开放心态融合外来人口

  近20年来,马尔默的“二次城镇化”也伴随着外来人口不断增长。据安德松介绍,50年前外来人口在马尔默的比例仅为5%,如今已超过三分之一。如何帮助移民融入当地社会成为马尔默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  

  安德松说,融合移民的主要困难包括语言沟通以及学历认证障碍。近年来,马尔默不断通过开设语言培训课程、在学校提供多语种教育等方法,力图打破语言造成的文化壁垒;另一方面,马尔默政府正着手建立一套国际学历与工作经历认证标准,以帮助外来人员依靠在其他地区的教育或工作背景找到工作。

  安德松承认,马尔默与哥本哈根之间便捷的交通促进了人员流动与经济发展,是外来人口不断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同时,这也对社会治安与人员控制造成不便。

  2011年末,马尔默十天内连续发生三起枪案,在瑞典引起强烈关注。有瑞典媒体报道称,一些主要由外来人员组成的马尔默“黑帮”在犯案后依靠便捷的交通迅速逃往哥本哈根,令瑞典警方难以追捕。

  安德松表示,打击此类犯罪行为需要马尔默与哥本哈根警方联手合作,包括建立更加快捷与透明的信息互换体系。另外,据记者观察,瑞典海关在厄勒海峡大桥等主要边境入口均部署专人对从哥本哈根进入马尔默的人员或车辆进行检查,主要目的是防止毒品和枪支流入瑞典。

  安德松认为,尽管外来人口带来些许问题,但从长远来看,他们对马尔默发展的贡献远大于这些问题。首先,受益于外来人口大部分为年轻人,马尔默的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青壮年劳动力相对充足,社会老龄化问题得以缓解。其次,当地企业有机会雇佣来自世界各地的劳动力,他们的母语优势为企业与世界各地市场的沟通提供了无障碍通道,进而推动了企业的国际化进程。

  安德松最后强调,马尔默在“二次城镇化”过程中既遇到了土地资源不足、外来人口融合等问题,也迎来了劳动力充足、旧城换新貌等机遇。未来,马尔默将继续保持开放,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努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