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0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镇化须兼顾生活方式的变迁
时间:2013-03-11 09:37:20  来源: 北京青年报  作者:陶舜(北京 职员) 

    在此次全国政协会议上,民建中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提案。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微博]认为,过去的城镇化偏重于“物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更强调“人的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的市民化,要让进城者有就业和创业的机会,能安居乐业,实现安居梦、创业梦和市民梦。

  从偏重“物的城镇化”到强调“人的城镇化”,更多地把人的境况纳入政府决策考量范围,是一种积极而负责任的努力。无论从人类历史大势还是从中国今天的时代大势来看,城镇化浪潮已经正在发生,政府的积极规划与组织,可以让这一历程走得更稳健。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城镇化目标是,“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城镇化是一个涉及众多改革的领域,比如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改革、财税体制改革、保障房和住房制度改革等,不过,“人的城镇化”包含的具体内容不止于上述诸多领域,还应包括人文精神领域。

  辜胜阻特别提出,在户籍方面,城乡之间存在60多种福利不平等,要实现人口的市民化必须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并享受均等的城市公共服务。的确,城镇化要集中行政、产业和规模效应,以及健全与之相配套的政策制度,如此,城镇化才算是有骨骼、有血肉。在具体的生活现场,居民的迁移与再聚集,必将牵动生活方式的重建。农村人口市民化过程中,原有生活方式可能发生的沿袭与变革,则可谓城镇化须兼顾的“灵”的层面。

  首先是就业问题。确定一个地方是否是城市的最重要因素并不在于其规模,而是居民的谋生手段。在城市社区,多数人不能自己种粮食,早期从事耕作的农民成为城镇市民以后,会有更多的人转身成为城镇产业工人或自由商贩。这一变化很可能加剧农村的空壳化:耕地的荒芜在不少地方已经相当常见,那些无法尽快迁出农村的人口如留守儿童、妇女、老人,必将更加边缘化。这一趋势应当被重视。城镇化是继人口的数量红利以后的最大的发展红利,但这是对全民而言的,需要警惕的是,发展红利不能成为少数人的“负利”。

  其次,在人际关系方面,较之固定的农耕生活,城镇居民的交往活动和人际关系日益支离破碎,工作与生活被互相分离。尽管在城镇可以认识的人会比农村更多,但农民已经不再活在以亲族关系为核心的熟人社会,被抛入陌生人社会。居民的道德和社会卷入随之减弱,公共交往中,乡民式的热情将被稀释为城镇交往中的公共距离,被卷入城镇化的第一代农村人口,将面临这种人际调适的困难。

  另外,在文化与精神生活领域,城镇化也将对农村人口带来较大影响。传统的乡村围绕宗族关系聚居,祠堂的香火绵延不绝,对祖先与神都有专门的祭拜场所。这仪式由来已久,既是集体无意识的习惯,亦可视为牢固的民间信仰,对乡民心灵被抚慰与安顿的渠道,且对乡民的行为葆有微妙的警策。城镇化过程将使他们远离这类仪式感极强的精神生活。在笔者的家乡福建,很多进城定居的人仍然要经常性地回乡祭拜。久而久之,这种朴实的民间信仰,会不会因为城镇化而式微甚至消亡?如何传承这种文化,应该是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现实课题。

  对于人的城镇化,解决户籍、社保、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问题是很紧要的,这是日常生活现实层面的考量。同时,人的境况还涉及生活方式,包括谋生条件和机会、人际交往以及人的文化生活与精神状况等。兼顾生活方式的细节变迁,因势而利导之,城镇化的规划与推进方能全面而妥帖。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