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京报:莫让救助站成流浪者的“恐怖之旅”
时间:2013-01-11 10:34:38  来源:21CN新闻 
 ■ 社论

  每个人都不能被随意侮辱或伤害,更何况是本应提供温情的救助站?

  流浪者为何不愿去救助站?日前,湖南一家媒体派出一名记者,以流浪汉身份全程体验救助站的生活。不料,该记者被送进长沙市救助站几分钟之后,即遭遇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拷问和围殴。死缚双手,死摁双脚,膝盖顶头部……随后,这名记者在一份表格上填写了“自愿放弃救助”,并签名、摁手印之后,才得以结束了这一次“恐怖救助”之旅。

  昨日,长沙方面回应,记者被殴主要原因是当班医生和保安怀疑对方鼓起的裤袋有危险品,检查时遭遇强烈反抗,保安恐其伤害工作人员,将其控制。

  长沙方面的回应似乎只是强调,这只是一个个案,而不是对待流浪人员的常规方式。然而,这样的一面之词,难以服众。

  仅仅是因为怀疑对方鼓起的裤袋有危险品,就可以强行检查,将人绑缚起来殴打、并限制人身自由吗?那么,他们又该如何解释,那位同时在救助站被缚双脚的老年流浪者?又当如何解释,让记者在表格上填写“自愿放弃救助”?

  长沙方面简单的回应,并不能消除救助站暴力对待流浪者的印象。相反,倒是这篇暗访报道,更让公众了解了一些地方“流浪汉不愿去救助站”的真相。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救助站的新闻不少,多个城市为何有人会冻死街头,一些救助站为何不仅没有成为流浪乞讨人员暂时歇息的中转之所,反而被视为人人避之不及的畏途。究其原因,从这篇报道中或许可见一斑。

  《收容遣送办法》虽在2003年就废止了,但很多城市的救助站,依然沿袭了收容遣送的管制型思路,并没有真正转向公共服务。长沙救助站的暴虐或许只是极端个案,但这也提醒着一种现实的存在:孙志刚事件之后,打死人的制度废了,但暴虐的现象还在。一些救助站并没有将救助理解为一种政府必须提供的、可选择的帮助。

  制度改变了,但是,一些管制者的心态和理念并没有改变。他们习惯于管制,而不喜欢服务,他们习惯了用拳头对待流浪者等弱势人群,而拒绝伸出手掌服务大众。

  在城市流浪乞讨的人员应该受到尊重和善待,享有完整的公民权利。他们有接受救助的权利,也有不接受救助的权利;在接受救助的时候,他们的人身安全、人格尊严,也不能因为救助而被暂时搁置。每个人都不能被随意侮辱或伤害,更何况是本应提供温情的救助站?

  要之,流浪者“恐怖救助”之旅如何终结?一方面,城市管理者需要认真对照法律法规的精神,反思自己的行为,必要的时候,有关部门还要严肃问责,以矫正相关工作人员的不当、甚至是违法行为;另一方面,也需要从城市乡村的综合治理出发,摒弃以往相沿成习的管制思路,以开放的视野看待城市里的流浪乞讨现象,并从根本上着力消除贫困,以减少流浪乞讨现象。当然,对于一小部分习惯流浪乞讨的人员而言,尊重并善待也并非不可以。

  就此事而言,还需有关部门介入调查,还原真相。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