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加快小城镇建设需要金融大力支持
时间:2012-11-20 10:02:45  来源:金融时报 
    当前,在城镇化步伐和新农村建设政策的推动下,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以改造农村泥草房、节省土地、经济适用为重点提出的农村小康住房建设指标任务,极大地激活了农村建房的信贷需求。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小城镇及农村住房贷款业务,不但可以解决农民建房购房的资金需求,较好地改变小城镇面貌,对于金融机构而言,也是一个难得的业务发展机遇和利润拓展平台。因此,金融机构应因需而变,积极跟进,主动融入,不断创新信贷品牌,支持小城镇建设。

  开展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具有可行性

  (一)潜在需求空间大。近年来,银行机构积极参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放贷款主要用于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农村中小学校教学楼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农村居民住房建设,改善了农村交通、教育和生活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发展现状看,虽然农村小城镇建设贷款有了一定增长,但是与潜力巨大的需求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

  (二)业务可操作性强。在支持服务小城镇及农村住房建设过程中,一些银行的做法符合农村实际,深受农民的欢迎。如中行开展的小城镇住房贷款,对乡镇建筑开发面积连片,集中供热,开发项目五证俱全的楼盘开展住房消费贷款。要求借款人提供夫妻双方结婚证、身份证、户口簿、售楼协议、首付30%证明、经济收入证明(由教师、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出具)等资料,在实地调查借款人经济收入、买房事实、楼层具体位置并审核无误后,与借款人签订借款合同,办理房屋他项权证抵押。贷款审核快捷,从申请至发放,一般在7日内就可完成。

  (三)风险可控性较强。在贷款监控中,如果借款人遇到突发事故,出现还款不及时,或借款人遇有纠纷法律宜,或者贷前审查不细致、不确切,借款人不能按月足额还款,可通过房屋产权或向担保人追索的方式解决,风险可及时化解。

  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意识不强,还没有真正重视农村住房信贷市场。主要是上级主管行没有明确要求和指示,自身创新意识不强,思想不解放,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不突出。

  (二)缺少专项贷款支持,筹资成本过高。由于部分城镇缺少国有商业银行网点,很多农民难以获得住房专项贷款业务的支持,农民只有使用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进行住房改造,筹资成本过高。

  (三)农村住房产权管理不科学,抵押担保难落实。目前,由于一些乡镇缺少房产管理部门,相应增大了金融机构管理半径和成本,加之很多农村住房资料缺失,也削弱了银行对实物本身的法律约束力和抵押的可操作性,一旦贷款风险发生,处置抵押物难度很大,不利于规避信贷风险。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制约农村住房消费贷款的开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只有抵押人依法承包并经发包方同意抵押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等荒地的土地使用权可以抵押,这样就限制了农民开展贷款抵押的有效途径。

  金融支持小城镇加速建设的建议

  (一)金融机构应抓住农村小城镇建设机遇。目前,传统种植业贷款需求基本饱和,传统农村客户资源已经十分有限,迫切需要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上寻找新的信贷增长点。细分农村市场需求,挖掘客户资源,是今后金融机构经营发展的关注重点,是金融机构生存的必然要求。国家正在积极扩大内需,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农村金融机构应以此为契机,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创新金融服务,满足小城镇建设的金融需求。

  (二)创新小城镇建设抵押贷款方式。从农民住房贷款入手,开办农民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同时将贷款担保方式拓展到土地经营权抵押、林权抵押、工资收入抵押等多种方式,从解决农民住房贷款上开辟拉动内需的新途径;完善农户联保贷款体制,以住房实际发生额和借款人偿还能力为依据,确定担保方式,确保贷款安全。

  (三)完善风险补偿和风险管控机制。为降低小城镇及农村住房贷款风险,提高信贷介入的积极性,地方政府应尽快建立农村住房抵押贷款的财政、税收补贴、补偿办法,分担信贷风险。监管部门相应建立金融机构农村住房信贷监督、监测、统计、分析机制,强化对该业务的监督与管理。

  (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支持措施。加快担保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完善,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抵押,丰富农民抵押手段。相关部门应加快实现农村住房(包括楼房、平房)产权登记连网,为农村住房办理抵押登记提供技术支持。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