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做狼?做羊?做人!
时间:2012-11-14 10:45:45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王晶晶 
    最近,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给员工指了两条明路,其一,想要坐在自由而无用的躺椅上享受人生,最好卷铺盖卷儿走人。其二,愿意披上狼皮大氅,改造自我,最后可以跟随他上IT战场冲锋陷阵。除此之外,似乎没有第三条路了。

  这两种选择,出自他最近在公司内部发表的一封公开信。这位有海归背景、被媒体形容为谈吐儒雅的CEO,直截了当地表示,淘汰小资,呼唤狼性。

  在他眼中,小资青年“有良好背景,流利英语,稳定收入”,但他们“信奉工作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不思进取,追求个人生活的舒适才是全部”;与此相比,狼性青年则具有“敏锐的嗅觉、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群体奋斗”,可以带给公司最大化的利益。

  就像出现在新闻中的“狼爸”那样,44岁的李彦宏对麾下的年轻人语重心长地说:“你一定要吃苦,你没吃过苦,将来不可能干成什么事儿。”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刚刚毕业、走入职场的年轻人,在这样的企业文化里,面对的似乎只有两种选择,李彦宏称之为小资与狼,有人则更直白地形容为做羊还是做狼。其背后的逻辑,是职场成功学里一直流行的法则——非此即彼,弱肉强食。

  十几年前,一家本土通信设备公司在面对全球化危机时,率先提出这种提倡拼搏、奋不顾身为工作的精神。在媒体的记录中,“狼性文化”表现在这样的细节:那家公司的员工常常加班到深夜,有人索性在工位旁放了一张折叠行军床;“先死后生”、“自我批判”等用语在那里随处可见;由于长期加班导致的精神压力,一些员工猝死或者选择跳楼自杀。

  尽管如此,这种可以给企业带来快速收益的文化,还是在企业界里颇受推崇。一家百科类网站为“狼性文化”建立了词条,将狼性描述为“贪”、“残”、“野”、“暴”,并宣称在一个竞争的时代,没有这种特性就会撞得头破血流,败下阵来。

  可实际上,这种动物性与创造力之间到底有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每天在有台球桌、游泳池、按摩房和大沙发的地方工作,穿短裤、带宠物上班,累了就小资地弹弹钢琴,同样可以创造出好产品。

  如果说,不认同这种企业文化的员工还有选择离开的权利,那么,当“狼性文化”已经从商业文明中向社会各个角落溢出时,人们可不那么容易逃开了。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陈建华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了他的观察:新世纪以来,以狼作为文化符号的图书、音像制品被广泛追捧。过去印象中被认为狡猾、阴险、残忍的狼,如今得到人们的崇拜,这种文化范式的转变让他感到惊讶。据他分析,这是人们在弱肉强食的竞争环境中,希望用动物身上的攻击性来武装自己。

  这个强调和时间、和对手、和自己赛跑的时代,虽然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负面效应。本来应该作为社群的企业组织,如今在强调竞争的环境中几乎变成动物园,有“狼人”、“程序猿”还有“码字猴”。人与人的社交关系变成动物与动物之间的食物链,最终在动物世界的竞争中失去自我。这不应该成为刚进入职场的年轻人所被普及的价值观。

  在狼与羊、狼与小资的道路之外,显然还有很多条纵横交错的小径。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应该鼓励年轻人成为更好的自我,而不是被改造成同一种产品。一个健康的企业组织,即使员工被定义为毫无攻击力的羊、只图享受的小资,也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特性。

  在“狼性文化”最被推崇时,曾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工商管理学教授在MBA课堂上向学生提问,在市场经济中,我们应该选择做“狼”,还是做“羊”?

  大部分学生选择做“狼”,小部分学生选择做“羊”。

  这位教授最后颇有警世意味地说:我们既不该选择做“狼”,也不该选择做“羊”,我们应该选择的,首先是做一个“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