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群的中国经验及中西比较
时间:2012-10-22 10:05:05  来源:文汇报  

城市群的中国经验及中西比较

  刘士林

  ●以“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代表着当今世界发展主流

  ●中国的“经济区”具有“准城市群”内涵的概念,必须给予重视

  ●中西城市群差异可以“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的对立来概括

  

  当今世界是城市世界,城市群具有核心与支配地位。城市群不仅是一个内涵空前复杂的“宏大叙事”,也是一场直接涉及到亿万人利益和命运的现实进程。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城市群的概念和现实进程展开全面梳理和深入讨论,既有助于把握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当代现实世界的特征、主流和趋势,也有助于重建被这一历史进程冲击和扰乱了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

  

城市群概念在中国的传播

  从概念的起源看,城市群是从大城市演化而来的。戈特曼首次以Megalopolis来为城市群命名,而更重要的在于:一是超越了19世纪以来城市社会学对Megalopolis的道德批判语境和价值态度,使一种针对城市群的客观和理性研究成为可能;二是为这个概念赋予了全新的质的内涵和意义,揭示出当今城市从传统的单体城市向城市共同体转型发展的新模式与新形态。进一步说,Megalopolis既是传统大城市概念的进一步延展,也是人类城市发展的当代模式与最新形态,其最突出的特征在于:这种新型大都市不再是单体城市而是一个城市共同体。就此而言,也可以说“大都市就是城市群”。

  20世纪80年代,城市群的概念和理论传播到中国,并随着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而备受重视。“Megalopolis”在中国有“都市圈”、“大都市圈”、“大都市带”、“大都市连绵区”等译名。可能是因为中国城市化及城市一体化的水平比较低,国内学者在1990年代提出了不同于Megalopolis的“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s)概念,也有学者细分为以国家级大都市为中心的国家城市群、以区域性大都市为中心的地区城市群、以地方中心组织起来的日常城市群。尽管这是在中国本土最早看到的“城市群”用法,但其在基本内涵上与“Megalopolis”十分接近,同时在实际影响上也未能超过前者。直到2005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发布,城市群(Megalopolis)首次进入国家战略框架体系,成为涵盖“都市群”、“都市圈”、“大都市圈”、“大都市带”、“大都市连绵区”及“城市群”(urbanagglomerations)的合法概念。但由于习惯和缺乏必要的自觉意识,这些称谓在学术研究、政策规划及媒体上一直混合使用,在理解、表述与沟通上制造了不少麻烦和错乱。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在概念和用法上规范和统一应成为城市群研究的一个基础性工作。

  

全球城市群的发展历程

  和城市发展一样,城市群同样是西方发展在前,世界其他区域发展相对迟缓,并主要是在美国、欧洲影响下“迫而后动”的结果。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可将城市群进程划分为发生、拓展和主流化三个历史阶段。

  前两个阶段都可以戈特曼为中心来说明。首先,以1941年戈特曼开始对美国东北部城市化展开研究为起点,到1961年《城市群:美国城市化的东北部海岸》发表,是城市群的孕育、准备和发生阶段。以纽约为首位城市的“波士沃施”(Bos-Wash)城市群,就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城市群诞生于此际。同时,这也标志着以大都市和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正式拉开序幕。其次,以戈特曼1976年在《城市和区域规划学》杂志发表《全球大都市带体系》为标志,城市群进程在全球开始进入传播和拓展阶段。在该文中,戈特曼明确提出世界六大都市带理论,即,(1)从波士顿经纽约、费城、巴尔的摩到华盛顿的美国东北部大都市带;(2)从芝加哥向东经底特律、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大湖都市带;(3)从东京、横滨经名古屋、大阪到神户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大都市带;(4)从伦敦经伯明翰到曼彻斯特、利物浦的英格兰大都市带;(5)从阿姆斯特丹到鲁尔和法国西北部工业聚集体的西北欧大都市带;(6)以上海为中心的城市密集区。

  都市化进程在21世纪成为全球城市发展主流。学者弗罗里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全球经济产出排名中超过1千亿美元的前40个城市群,从总体上说,这40大城市群的经济产出之和占到世界总量的66%,而在全球创新中所占的比例则高达85%。同时,最重要的是,这40个城市群分别位于北美、欧洲、亚洲、新兴经济体和其他地区,这至少表明在区域经济发展上,最发达的城市群已成为决定当今世界的核心空间与主导机制。在弗罗里达的研究中,涉及到当今世界城市群进程的最新状况。目前,南北美洲有城市群13个,欧洲有12个,亚洲有13个。

  根据他的研究,世界城市群最突出的变化与趋势,可从以下三方面来了解:首先,从城市人口上看,世界各城市群都有较大的增长和扩展。其次,在区域和经济发展上看,一些城市群出现了跨越州、市及跨国化的趋势,同时也是当今世界最有影响的经济区。再次,在城市群模式上,则是日益呈现出特色化的发展趋势。如大东京城市群(Greater Tokyo)的全球竞争优势包括金融、设计和高科技发展;北加州城市群(Nor-Cal)是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的领先中心,有很多世界级大学;卡斯卡迪亚(Cascadia)城市群的优势是技术性产业,特别是软件出版和航空制造;意大利城市群(Rome-Milan-Turin)是潮流和产业设计的领先中心。由于可以有效避免同质化,形成发展优势,这种特色发展模式是很值得注意的。

  由上可以得出,在全球范围看,以“城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代表着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成为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和事实。而城市群研究的重要意义在于,其不仅敏锐把握了人类城市化的最新形态与模式,也为当代人深入认识城市世界提供了新的理论、方法和框架。这是它从一出现就有强大的生命力并迅速传播到全球的主要原因。

  

中国城市群发展现状

  以千年之交为界标——这一年中国城市化水平达到36.0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00美元,两项指标均表明中国城市化已驶上快车道,作为城市群基础的大城市在我国城市中异军突起、势不可挡。据建设部发布的数据,从1978年至2003年,中国100万人以上的特大城市从13个增加到49个,50万至100万人的大城市从27个增加到78个。与此同时,在2002年一份关于“大上海国际都市圈”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中国要走“以大城市为主的城市化发展道路”。以大城市的快速发展和战略规划为象征,我国开始逐渐融入全球性的都市化进程。

  关于我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目前学界主要有四个版本,其中又可划分为学术版和政府版两类。学术版主要有两种,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提出的15城市群。二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0中国城市群发展报告》提出的23大城市群。政府版也主要有两种,可分为非正式和正式两种:一是2007年国家发改委课题组提出的10大城市群。二是住建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纲要(2005-2020年)》提出的三大都市连绵区和13个城镇群。以上研究大体上勾勒出中国城市群的发展现状与总体趋势。

  此外,在中国城市群研究和现实中,有一个具有“准城市群”内涵的概念必须给予重视,这就是在当下几乎和城市群一样随处可见的“经济区”。目前国家批准的经济区在数量上已相当可观,它们基本上是以数量不等的城市为主体框架,从长远看,这些经济区必定要选择城市群的发展模式。因而,近年来由国家相关部委批准建立的经济区,也包括以进入国家战略为目的的部分省部级城市群或经济区,均应纳入我国城市群研究的范围内。

  

中西城市群差异分析

  在我们看来,中西城市群的差异可以“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的对立来概括。西方城市群缘于戈特曼的地理学及其对自然空间如何演化为城市空间、城市空间又如何演化为城市群空间的调查与跟踪,受其影响,西方城市群最重视的是自然空间演化、城市形态蔓延、空间距离改变等,包括戈特曼特别重视的交通和信息,包括城市群理论的内部分歧,如大都市区强调的是空间中有农村和低城市化地区,如超级都市群概念强调的则是几个城市群由于边界消失而结成一个等。

  与西方城市群不同,中国城市群在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中更多受制于“时间”要素。首先,与戈特曼的调查研究和理论总结不同,我国城市群研究主要是西方理论传播和影响的产物;其次,与西方城市群主要是城市地理与经济自然演化的结果不同,我国城市群规划与建设的主要动力是人工的规划、设计和推动,因而,其中必然要更多地加入历史趋势、时代特征和当下诉求等“时间性因素”,或者说,很多紧迫性、当下性的需要和愿望很容易混入并主宰我国的都市化进程。在快速发展中,如何才能充分照顾城市群自然成长和演化的内在规律,顺应全球都市化进程的主流趋势和本质需要,既是我国城市群研究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也是决定我国城市群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