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南都社论:应对公共事件主体不局限于政府
时间:2012-08-26 10:26:55  来源:南都 
    社会转型风险高发,管控风险成为当前社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从以下两则消息或可一窥当下中国社会风险管控工作的现状:一是,相关部门正致力于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该系统的目标是让公众在10分钟内接收到预警信息;二是,日前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天津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条例规定,对于擅自向社会发布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最高可处5万元罚款。

  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用意极为明显,因其紧迫性与必要性黏着突发事件的巨大杀伤力。应对经验表明,若缺乏预警信息作为支撑,突发事件或将衍生灾难性后果———既直接给社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亦给社会稳定增加诸多不确定因素。而天津对擅自发布灾害预警信息行为的此番规定,显然亦有着特殊的考量。如果说前者寻求的是风险管理的技术革新,后者则是对技术双刃剑的警惕:灾害预警权威信息尚未完全到位,民间在权威相对缺乏的情况下,擅自发布预警信息不利于社会风险管控。

  建设与禁止,扶正与易偏,看似南辕北辙的两种状况,实则反映出当前中国社会应对重大公共事件之关键。灾害预警不能等同于天气预报,前者涉及生命,后者诉诸生活,前者之重要性与敏感性大大超过后者。预警乃针对事件的灾难性后果,信息一经发布就意味着涉及地区的社会生活进入紧急状态,民众应为此做出应对准备。灾难之中,信息或意味着生命,民众心理、社会秩序难免受到影响。有鉴于此,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的权威性就事关重大,相关部门及时、全面发布信息,有利于促成民众的预防行动,而一旦官方信息姗姗来迟,势必导致传言滋生,继而影响地区稳定。

  不难理解公共事件应对过程策略的必要性,出于人趋利避害之本能,预警信息既是整个社会应对公共事件的重要武器,同时亦难免附着民众的焦虑与不安,故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只适用于特殊的社会环境,且只能由权威部门发布,这在任何社会形态中几成共识。然而,值得正视的是,近年来,陕西、吉林、福建等地密集做出“个人不得擅自发布预警信息”的规定,其目的是为避免民间预警信息扰乱视听,但有必要指出的是,民间热衷发布预警信息,有部分原因跟权威信息往往未能及时准确发布有关。

  应该看到,民间擅自发布预警信息,多数并非不怀好意和试图引发社会恐慌,而是出于有备无患,针对的乃是官方信息的缺位。民众之所以附和这种山寨预警,亦是出于宁愿信其有的心态,在安全感丧失的环境下,信息发布者与接受者达成默契,对于后者而言,听信传言以期保身正是一种理性的本能选择。

  传递预警信息,其本质无非是告知真相。然而,在某些管理部门看来,一旦满足民众的信息饥渴,就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于是风险管理就成了对真相的管理。这无疑与民众的需求背道而驰,这也是这些管理部门必须检讨并改进的地方。

  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发布预警信息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从技术层面看,唯有如此才更符合公共事件的应对逻辑。同时需要提醒的是,公共事件应对政府也不能一肩挑,尽管灾害发生后,政府各部门集结响应,能体现出巨大的动员能力,然而,无数事实表明,公共事件应对过程,政府的责任往往不是体现在灾害发生之后,而应在之前。民众作为灾害应对的独立单元,其主要资本就是来自权威部门及时有效的预警信息。

  从媒体的报道不难看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也利用了来自民间的资源,譬如电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等,亦在其动员范围内,这无疑呼应了公共事件全民应对的理念。有关“风险社会”的释义中,就强调“社会进步的阴暗面越来越支配社会和政治”。风险无处不在,要求“风险社会”的应对主体是整个社会而不只是局限于政府,这应该成为建设突发公共事件预警系统背景下的共识。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