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3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城市地下排水网同样是民生工程
时间:2012-07-23 15:40:16  来源: 长江网 

  近日,北方多地遭遇强降雨天气,包括首都北京以及各大省会城市在内,许多城镇陷入“汪洋泽国”。城市内涝成为城市发展的“内伤”,“水漫金山”的尴尬再一次把城市建设的弊病展现的淋漓尽致。城中积水已逐渐退却,但我们的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如何面对暴雨“软肋”,还需用一颗负责任的心进行深刻反思。

  “水上威尼斯”,“陪你去看海”,这些读起来的妙趣横生冷幽默把城市内涝这个“高贵病”生动的展现出来,也再一次引发大众对城市逢雨必瘫痪的无奈思考。改善这种逢雨被淹的尴尬局面是城市建设必须要解决的城市弊病,也是政府执政必须坦诚面对的民生课题之一。出行受堵、房屋被淹、人员财产损失乃至整个城市陷入瘫痪,要谈宜居城市和民生至上这就是有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都提出要与世界接轨,种种建设规划和口号气势逼人,似乎都在一路朝着国际大都市的行列疯狂冒进。豪言壮语中,城市扩张陷入一发不可收拾的境地,高楼大厦一座座拔地而起,各种商业区、产业园雨后春笋般出现。然而,这些表面看起来光鲜艳丽的浮华却经不起一场特大暴雨的洗礼。对地上形象工程狂热不减的背后,又留给地下排污、泄洪工程多少资源可用?某些城市逢雨必涝,城中积水倒映着城市空洞的浮华掠影,城市建设陷入畸形的发展模式而无法自拔。

  相对于更能吸引眼球的高楼林立,地下排网工程称为“看不见的工程”。近几年,疯狂发展的城市建设就是因为陷入“重地表,轻低下”的局限模式中,才导致“水漫金山”的尴尬一再上演。与高楼林立的城市扩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中排污、泄洪管网的老化、损毁严重,却得不到及时改善,远远落后于城市建设。城市发展提速同时,相当多城市的地下排水管道口径小,管道老化,形成严重的“肠梗阻”。一些城市地下管网甚至还保留着改革开放前的原貌,采取头重脚轻,哪痛医哪的策略来应对城中弊病,这也就难怪陷入逢雨必涝,逢洪必淹的“魔咒”之重了。地下管网工程建设远远滞后于地上城市发展速度,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顾此失彼,暴雨来时必然会让城市窘态百出,狼狈不堪。

  城市建设和发展是立体工程,要本着长远的眼光,立足现实,谋划未来,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表面工程,工程建设更要有超前意识,鼠目寸光不仅导致工程发挥不到实际作用,更是对社会资源的粗暴浪费。有些城市对排洪管网是吝啬投入,不愿意把钱“埋在地下”,而有些地方花费数十亿翻新了整个城市管网,却同样难逃被淹的厄运。道理很简单,一些城市的管网工程承受能力设计规划仅仅局限于一年乃至数年不见的暴雨,可一旦碰上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也就注定难免束手无策。照此而言,城市泄洪工程也应该纳入整个防洪体系范围内,城市地下管网的建设标准和要求丝毫不能逊色于防洪大坝、大提。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这也应该是城市防洪系统追求的境界。

  雨果曾经说过“下水道工程是良心工程”,在150年后的今天这句话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城市泄洪这个从城市诞生的那天起就有着深刻研究的历史课题早已经日趋成熟,和发达国家比起来,我们不差技术也不差钱,差的是一颗为城市深谋远虑的责任心。江西赣州因为保持千年不淹的神话,被成为神奇城市,这种幸运源于建于宋代以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事实说明,面对天灾如果能有负责的勇气来承担,并不是不可抗拒的力量,逢雨被淹也并不是无力改变的现实。

  大雨过后,一组组“水漫金山”的镜头令人深思:排水设施不畅的原因何在?下雨固然是天灾,但后果如此严重,人为因素造成的建设和管理缺陷也难逃责任。每年随着雨季的来临,城中看海的尴尬就从南方一路北上,各大城市就像被“诅咒”一般,难以逃出城中内涝的梦魇。

  一场特大暴雨给我们上了难得一课,雨过天晴后我们就要努力走出这样的困境。要走出逢雨被淹的尴尬,我们的城市建设和管理者必须怀揣着一颗负责任的心,要彻底转变思维,去重新审视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未来。(长江网 程奎星)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