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4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全国城市规划明星在宁激辩“土地财政”思考快速城市化
时间:2012-07-05 09:30:03  来源:中国江苏网 
 中国江苏网7月5日讯 “土地财政”利弊之争,成为昨日在宁举行的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年会的最大看点。

  厦门市规划局局长赵燕青有“规划界明星”之誉,同时拥有英国加迪夫大学博士、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常务理事、厦门大学教授头衔。他在年会中展露出一贯的锋芒姿态,引领不同观点碰撞。而学术激辩的背后,折射出当下快速城市化所面临的困惑。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京祥教授说,城镇建设用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粗放式扩张,在土地供应大幅增加的同时,商业地价、商品房价以超经济增速增长。他称,“GDP竞赛”成为城市政府的行动目标,而土地财政无疑成为GDP的一大支撑,地方政府由此成为“一个个增长饥渴、财政饥渴的竞争实体”。

  “过快的土地资源消耗已透支未来公共财力。土地财政,本质是寅吃卯粮,建立在土地财政基础上的增长,将土地租金的40年、50年、70年收益一次性收取到本届政府使用,实际上透支了隔代收益权。与此同时,还要未来政府背负沉重的物业维护成本。”

  赵燕青却反驳说,以土地财政为核心的中国城市化模式,不能轻易改弦更张。“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的发展模式,的确存在很多问题,但需要的是改进、完善,而非放弃,更非转型。政府应当完善二次分配,将土地和高房价中获得的收益,确保新增市民都有一次置业机会,以分享社会财富的增长。”

  他称,城市化的质量取决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但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最大门槛,就是一次性固定成本,建桥、修路、建污水厂、建地铁都是如此。克服筹集“第一笔钱”的难题,就离不开土地财政。“土地,对地方政府而言就是货币,任何土地指标都是有价值的。”

  “这也是在金融和债券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无奈的选择,但目前来看,效率很快。”他说,在中国的经济模式下,地方政府的土地收益,不是政府投资收益,而是地方政府从市民手中的融资,是借来的钱,是其提供70年服务的体现。在他看来,中国老百姓花钱买房子,如同购买城市股份,在地价上与政府风险共担,与美国地方政府发行债券一样,都是为了融资。

  “70年以后,大部分居民在城市拥有了私有财产,中国就可从土地财政模式转为税收财政模式,或者如新加坡那样的企业财政模式。土地财政不会永远是最优模式,但至少现阶段,我们还不能直接吃第二个包子。”

  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小产权房”该不该合法化,也成为一道“辩题”。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陶然认为,应释放集体用地入市,将“小产权房”合法化。“经过市场化改造,通过补交税费以及征收物业税的方式,将集体土地上的小产权房合法化,不仅可以缓解地方债务,还可削减快速城市化衍生出的房地产泡沫,平抑房价,促进农民进城,而地方政府也无需再额外征地搞城市化。”他说,深圳已推动小产权房合法化的改革试点,当地有约一半人口居住在小产权房内,从小产权过渡到“大产权”,这就需要借助城镇规划的灵活性运用。

  然而,这一观点同样招致赵燕青的反驳。“这绝不现实。一旦农村集体土地入市,谁还会买政府出让的土地?”他说,分布在城市周边的小产权房是避税物业,如果转正,房屋持有人就是一夜暴富,而这类农业用地入市,好处也绝对到达不了山区进城务工的农民。

  “城市化,真的就是以工辅农、以城带乡?”中山大学教授袁奇峰的一个发问,也引发了大家辩论。到底该不该让农业在城乡统筹中重新成为有利可图的事业,该不该放慢城市化脚步而彰显“乡土中国”的特色,学界的这场激辩并没有答案,却给快速奔跑的城市化,留下了一个个思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