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毒胶囊:原罪与良知
时间:2012-05-21 15:07:32  来源:城市化网  作者:顾晴 

       4月15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胶囊里的秘密》,对“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曝光。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近年来食品安全频出,“三聚氰胺事件”、“地沟油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等等让国人一再惊之又惊,但正如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一针见血指出的,当消费者发现把工业皮革制品吃进嘴里时,信用危机再次席卷而来。救命药变成致毒剂,毒胶囊事件的严重性,可与三聚氰胺事件“媲美”。这到底是企业丧失了良知,还是企业的“原罪”?监管部门该如何作为,才能让“毒胶囊”带来“伤身”的同时,不让人民群众对政府失去信任的“伤心”?

毒胶囊拨开行业乱象

    所谓毒胶囊,即河北一些企业用生石灰处理皮革废料,熬制成工业明胶,卖给绍兴新昌一些企业制成药用胶囊,最终流入药品企业,进入患者腹中。由于皮革在工业加工时,要使用含铬的鞣制剂,因此这样制成的胶囊,往往重金属铬超标。在央视日前曝光的“问题胶囊”事件中,共有9家企业13个批次药品相继被曝光,致癌物质铬最高超标90倍。

    此次毒胶囊事件中,让人惊心的是:河北生产明胶的是正规企业,浙江新昌县儒岙镇生产胶囊的企业是正规企业(新昌是全国有名的胶囊之乡,年产胶囊一千亿粒左右,约占全国药用胶囊产量的1/3),上榜的13种药品也全是正规医药公司生产,“铬超标毒胶囊”几乎已是制药行业公开的秘密。如果没有记者卧底调查,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据成都日报报道,中国的药企不是第一次让人如此担心。仅从2006年算起,在中国发生的重大药品安全事故就有“鱼腥草”事件、“欣弗”事件、“刺五加”事件、“清开灵”事件、“糖脂宁”事件和“曲美”事件等等。

    通过解剖毒胶囊以及背后的医药产业链,中国社科院博士时卫干认为,整个医药产业链有这么几个特点:一是医院因直接面对患者而居优势地位;二是过多的流通环节带来巨额流通成本,也明显推高了药价;三是药品生产企业居于下游位置。整个医药生产行业竞争激烈、准入相对容易,加之去年以来成本上升,导致药品生产企业利润率不高,很多药品的出厂价,往往只有最终销售价的20%—30%左右。尤其是一些普通药,处于竞争低端,市场上同类功效的药品众多,药厂只能通过降价和压缩成本来保市场份额。这次上榜的13种药品,基本都属于这一类型。

    在他看来,正是因为药厂相对处于产业链低端,近几年药品招标中“最低价中标”才愈演愈烈,药厂要么退出招标,要么低价中标后拼命压低成本。此次毒胶囊事件,根本原因就在于药厂出于控制成本压力,违规采购了有毒胶囊。而正是成本的原因,才导致这些有毒胶囊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光明正大地进入了正规的生产流程。

    这一点也得到了叶檀的认同。她认为,一味拼成本、拼关系的劣质竞争循环,加上无所作为的监管机构,使中国制造升级乏力。在毒胶囊事件中,螺旋式的“拼劣竞次”显露无遗。

    据媒体披露的数据,食用明胶价格最低是工业明胶的2倍以上,药用明胶价格则是3.5倍以上,巨大价差,让明胶产业链上的不法企业得以逐利。3倍左右的成本差异是利润率在8%以内的企业不可承受之重。

    据此,叶檀认为,正是造假者的低劣货横行,让诚信者失去了最后一丝生存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纵容造假等于扼杀中国经济的未来。产品质量低劣,与错误的发展经济意识密切相关。在产能不足的中低端制造业阶段,保护企业就能保护产量,有了产量就有原始积累,有了原始积累企业才能发展壮大。这一低端制造模式迄今未能改变。

    回到医药市场,2011年,全球制药市场的增幅为5%—7%,中国医药市场的增幅高达25%—27%,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市场繁荣,必然带来对空心胶囊等原材料的强烈需求,在供不应求与价格上涨的驱动下,会催生假货次品来替代。

    时卫干表示,医药行业在原料、生产、流通、使用等多个环节所隐藏的问题已不容忽视。从医院医患事件屡发,到药厂生产出现重大质量隐患,整个行业确实到了综合治理的时候。否则,谁都不是赢家。

毒胶囊,企业的又一原罪?

    随着毒胶囊事件的持续发酵,有评论认为,毒胶囊事件只不过是民企又一宗“原罪”而已。

    百度“原罪”一词,其解释为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原罪”也被称为企业原罪或富人的原罪,指的是民营企业家或富豪们财富来源的合法性问题。继而,“原罪”被认为是民营企业的DNA,是民营企业主犯罪的原始基因。

    对于民营企业的“原罪”问题,一直是一个存在着争议的现象。目前的争议不外乎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该原谅“民企”的原罪,并认为民企才是中国实现崛起的主力军,而且还必须强力推动所有国企私有化改革,让位于民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民企的原罪不容饶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谁无论其级别有多高,只要违法犯罪了,都应该受到严惩,必须严惩民企的原罪。

    有观点认为,此次毒胶囊之前,民企的原罪累累已经非常可观,三鹿奶粉、地沟油、毒疫苗等等,大家都尽情地在享用了,这已经享用了多年的毒胶囊,根本不算啥。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牛凤瑞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化过程中,企业为了减轻竞争压力,减少生产成本无可厚非,但用废旧皮革制作胶囊触犯法律就不应当了。他直言,药品本来是治病的,现在却成为损害人们健康的杀手,这不仅是企业失德的表现,而且连最起码的底线都没了。

    南方都市报的报道则指出,企业要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利润,基本的方法是提高技术含量、增强产品性能、加强企业管理、提升服务水平等等。在众所周知的相当比例产品的出厂价和最终“销售价”差额巨大的药品市场,所谓的“医药集中采购制度”本身就广受质疑。牵强地把使用毒胶囊与医药集中采购制度拉上关系,纯属无稽之谈。而把“毒胶囊”的出现和使用归咎于市场竞争即市场原罪,则显然丧失了企业应有的法律和道德底线。

    东方早报评论员沈彬认为,目前,修正、金马、海外等知名涉事药企,都没有出面道歉,有的反而强调胶囊进货渠道有“资质”。毒胶囊为害多年,业内共知,这不是一句“个别无良企业”可以搪塞过去的,而是行业性的溃败。

    评论人士九木也表示,当13亿人都致力于掘金之时,请问有谁来更多地关注人的道德性和社会性?从工业酒精兑酒到注水猪、瘦肉精;从苏丹红到地沟油;从大头奶粉到毒奶粉……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之所以出现如此怪异的社会现象,无不缘起于铜臭味的诱惑。难怪有人感慨“中国人只能出口电视机,出口不了电视”,言下之意一目了然:中国的文化太落后了。

    南方都市报指出,回归市场经济的秩序、构建良性运转的市场体系,关系着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健康,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进行道德劝诫,让企业抛弃市场原罪的想法,履行好企业的社会责任,以符合法律规定、道德规则的方法获取利益,是必要的举措。但要从根本上杜绝各类毒胶囊的出现,需要社会的大力曝光、抵制和监督,更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法律制裁、行政制裁、经济制裁,让市场的违法者、失德者承担高昂的代价而自动停止其非正常经营行为。

    一位网友感慨,每个人都在抱怨别人不好好做事,弄假冒伪劣的产品和服务,但是谁又比谁好多少,低下头来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是每个中国人的本分!

他山之石

    毒胶囊事件发生后,在全国范围内,各级政府食药监、质检、工商、公安部门等全面出击,查封、关闭相关工业明胶生产厂家、强拆工业明胶作坊,对药品企业生产的药品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抽检情况和毒胶囊的流向进行了最新公布,对药企和市场生流通、销售的毒胶囊实行了追缴、查扣,对有关责任官员实行了停职等问责处理、对有关涉嫌违法犯罪人员抓获归案,给予了严厉打击,但各界认为,杜绝毒胶囊,关键还是要拓宽监督面。

    实际上,在世界许多国家,食品药品安全事故也时常发生。那么,国外是如何监管食品药品的呢?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基本医疗保险政策与管理咨询专家顾昕在谈到该事件时表示,美国也发生过类似事件,只不过没有这次胶囊事件这样严重。不久前,美国阿肯色州法官判决强生公司支付11亿美元罚款,理由是在案件审理中,陪审团认为该公司在销售安定药物Risperdal时存在欺骗行为,美国司法部多年来也一直调查有关强生推销Risperdal做未经批准用途的投诉。

    他介绍说,针对类似事件,首先,美国有强大的新闻界,这样的问题一般会被及时发现,并引来舆论的高度关注。其次,美国的律师队伍庞大,一旦发现企业存在问题,律师马上会嗅出“商机”,一拥而上,甚至不惜夸大其词,对企业来说,他们将面临巨大的诉讼风险。所以,民众遇到这样的事情后,很多律师会直接找到你,不用你出钱,只须签字授权即可。赢了,会得到赔偿;输了,也不用承担相关的打官司成本。同时,政府的监管,经由权威部门评判后,会对涉事企业给予严厉惩罚,甚至会被罚得倾家荡产。

    另外,美国企业对危机管理的认识和我们有很大不同。我们理解的企业的危机管理,经常是如何救火和灭火,压制消费者的质疑与诉讼,减少媒体的报道,美国的危机管理很简单,就是“诚实”二字。出现问题,立即直面现实,该赔偿就赔偿,该召回就召回。当然,它不“诚实”也不行,否则将要付出巨大代价。

    由于食品药品安全事关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对于这一全球性难题,有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安全保障系统,评论人士江南认为,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综观各国在监管方面的措施,他认为不外乎以下四方面:预防为主,延伸监管触角是各国比较通行的做法。美国采取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进驻饲养场、食品生产企业等方式:从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从而构成覆盖全国的立体监管网络。英国食品标准署长期持续将触角延伸到了食品产地。比如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多年过去了,还一直监控着当年受污染地的绵羊产品。

    严控流通环节,是各国监管的重要手段。采用“身份证”或者编码方式监控食品流通,是可追溯的重要方法。法国供食用的牲畜如牛、羊、猪都会挂有识别标签,并由网络计算机系统追踪监测。日本米面、果蔬、肉制品和乳制品等农产品的生产者、农田所在地、使用的农药和肥料、使用次数、收获和出售日期等信息都要记录在案。欧盟推行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控制管理。德国超市里鸡蛋,每一枚鸡蛋上,都有一行红色的数字。比如说:2-DE-0356352,第一位数字用来表示产蛋母鸡的饲养方式,“2”表示是圈养母鸡生产;DE表示出产国是德国;第三部分的数字则代表着产蛋母鸡所在的养鸡场、鸡舍或鸡笼的编号。消费者可以根据红色数字传递的信息视情况选购。如果出现食品安全危机,也可以根据编码迅速找到原因。

    中国国际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企业家委员会主任、正大集团董事长办公室杨海浩总裁在谈到该问题时也表示,每年3.15曝光的诸如瘦肉精事件等引发的消费者、政府、媒体舆论等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的强烈关注,表明食品行业面临以下重要挑战:传统养殖与食品加工脱节的产业模式存在系统性隐患,对行业的健康发展是很大的威胁,必须建立起覆盖从农牧业,到食品加工,再到物流销售所有产业过程的食品安全体系。结合正大发展农牧食品产业方面的经验,他提出两个看法:第一要大力推进食品行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第二要加快农业产业化水平,从源头抓起保障食品安全。

    重罚食品造假也是各国通行做法。2010年底,德国西部北威州的养鸡场首次发现二恶英污染。德国农业部宣布临时关闭4700多家农场,德国检察部门提起刑事诉讼,同时受损农场则拟提出民事赔偿,数额可能高达每周4000万至6000万欧元,完全可能让肇事者破产。韩国让造毒食品者10年内禁止营业。法国一旦卖过期食品立刻关门。

    食品召回,管好最后一道屏障。美国授予美国药管局强制召回权,可以直接下令召回而无需要求生产厂家自愿。在英国食品标准署网站上,可以查询到问题食品的召回信息,包括食品生产厂家、包装规格和召回原因。德国食品安全局和联邦消费者协会等部门联合成立了一个“食品召回委员会”,专门负责问题食品召回事宜。2004年,在“食品召回委员会”监督下,亨特格尔公司调查发现,该公司生产的孕产妇奶粉和婴儿豆粉中有“坂歧氏肠杆菌”,威胁消费者尤其是婴儿健康。事件发生后,亨特格尔公司以最快速度召回了产品,另外还向消费者支付了1000万欧元的赔偿金。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