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以百年眼光为城市负责
时间:2012-05-10 09:38:33  来源: 汉网-长江日报  作者:肖擎 
    近日有媒体接到市民投诉,汉阳晴川阁、汉口杨汊湖、武昌丁字桥和武金堤等处的意杨还在飞絮。

  去年,市园林部门进行了大规模的意杨换植,并承诺,全市120条街道上剩余的1300余株意杨将在今年年内陆续全部更换。市民投诉说明承诺还没有兑现,麻烦、苦恼仍然存在。

  这几年,每到夏天,意杨飞絮成为市民普遍反映的问题。飞絮可以导致皮肤出现小红疹、瘙痒、红肿等现象,刺激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发生,还有说法是意杨种植年限这么长也带来一些问题,对于市民,除非不出门,意杨飞絮几成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烦恼。

  绿化是城市公共事务,种什么树,也是公共决策。武汉的意杨植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相对廉价且生长速度快的意杨受到青睐。有人说,意杨枝繁叶茂,为武汉市民遮阳几十年,其正面作用不容忽视,这是一方面,现在意杨越来越被诟病,绿化部门明确表示这些树种必须被取代,问题超过了正面作用。这也证明,市民为当初的绿化种植承受了代价、忍受着烦恼,城市绿化的主导思路,职能部门的倾向与选择,对城市的影响何其大而深。

  树种了,再换掉,有时可能是合理的,有时可能是一种浪费。意杨开始种植时是1.9万株,购树成本是一方面,还有大量的人力、时间成本,因为飞絮被换掉,又要消耗这样那样的成本。这就让人会想,当初的决策是如何做出的,现在的困扰是否曾被预计,把树换掉,困扰固然是没有了,但这样的反复、试错,不能说是正常合理的。

  在武汉的行道树问题上,不只是意杨才是焦点。比如法桐。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同样是因为一些优点,法桐进入武汉市民的生活。然而上世纪90年代,法桐飞絮严重,影响市民生活,以致批量砍伐,法桐一度淡出武汉的行道树种的首选。如今,因为通过嫁接、修剪等手段,可以使法桐无法结果,飘絮带来的污染问题大部分已解决,法桐又开始被接纳。法桐得以在城市保存,继续发挥作用,或可欣慰,但其中的曲折、波动,需要反思。

  目前还没有一种新技术让意杨不开花,换掉几乎成了唯一出路。2011年的数据,武汉共有30万棵行道树,未来5-10年里,我市主干道上的意杨将逐步被樟树、枫香、蒲树等无污染的树种取代,加上法桐,不是小数目。有的树种市民还是不知道怎么确定的,它们有什么缺点,也不清楚,意杨的教训,警示很多暴露出来的问题必须避免,不能故态复萌,旧事重演。

  夏天一到,阳光灼人,没有树是不行的。树要种,城市要绿化,但更要放眼长远。武汉历史文化悠久,城市容貌也有自己的特征,在园林、建筑、规划等方面,还有很多专业人士。绿化植树是要造福于民,如果带来麻烦,这就让人遗憾,并使城市形象和品质失分。眼光看远一点,就会尽可能听取多方意见,就会思虑周全、仔细权衡,为城市持久积蕴品质,为市民生活稳固地涵养品质。

  很多问题说起来是历史遗留问题,往往意味着责不在己,但当下,我们是“责任人”,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不为后代留下历史遗留问题,需要以百年眼光为城市负责。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