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把握三大核心问题 推动城镇化实至名归
时间:2012-03-13 09:50:59  来源:新华网 

新华08网北京3月6日电(记者陈谊娜  罗姣娣  张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提“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但与往年所不同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直指城镇化三大核心问题,即“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落实人口城镇化”以及“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并行”,推动城镇化实至名归。

核心问题之一: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形成合理城镇体系。

记者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提“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并在2010年“着力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2011年“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基础上,发展为“从各地实际出发,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根据资源环境和人口承载能力,优化全国生产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和与国土规模、资源分布、发展潜力相适应的人口布局”。这充分说明党和政府在城镇化率超过50%、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的重要关口,已经把着眼点放在了把握、尊重和顺应城镇发展内在规律这个根本问题上。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在多年的城镇建设实践中,由于没有认识或违背城镇发展规律而付出的代价屡见不鲜:一些城镇盲目扩张,土地城镇化远远超过人口城镇化,导致失地农民大量增加;一些城镇“拆了真的建假的”,不仅损毁和抹杀了历史传承和记忆,也使地方政府负债累累;一些城镇动辄建大马路、大广场、喷泉洋房等形象工程远离居民实际需求……

如今,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明确了遵循规律、从实际出发,而且将资源环境和人口承载力作为基础和底线。基于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建议,在不改变大格局的前提下,通过细节调整和改造,达到改变城镇面貌的目的,提倡遵照现有的格局把公共服务延伸到城镇的每个细节、全体居民当中。切忌盲目投入,在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项目选择既要考虑到一次性支出,还要顾及未来运行维护和管理的成本。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则提出,要设定城镇发展用地上限,设定刚性的城市发展边界。

有了“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思路,加之“不可为”的底线,必将使未来的城镇化进程更加稳妥有序,少一些弯路和代价。

核心问题之二:进一步深化、细化“人口城镇化”,注重“人文关怀”。

“人口城镇化”作为城镇化的落脚点,在近年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涉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往年推动农民工融城举措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加强对农民工的人文关怀和服务”,并“逐步将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最终实现“让农民无论进城还是留乡,都能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目标。

我国的城镇化是一个从“空间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的推进过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城镇人口首超农村达到6907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1.27%。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一定要防止盲目乐观,不要陶醉在这个数字之中。

陈锡文指出,统计意义上的城镇化速度如此之快,是把近2.9亿农业户籍人口算在城镇常住人口当中的结果。专家学者称其为“伪城市化”,即很多常住城市的人未真正成为市民,不能同等享有城市政府提供的各类公共服务,其收入水平、消费模式也无法等同于城市户籍人口。有人则把该现象描述为“光鲜的城镇化‘围墙’内的半拉子工程”。不仅生活状况尴尬,这部分人的心理状态也十分纠结,曾有人向记者透露了这个群体的心声:他们很渴望融入这个向往以久、奔波流汗的城市,但又害怕与城里人接近,不愿和人提起自己的过去,不愿给人讲自己的故乡,害怕被人说土。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不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了“人口城镇化”的内容,广泛覆盖进城、留乡农民乃至留守人群,使得“人口城镇化”不再有“死角”,还将对农民工的关注由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林而达提出,要解决农民进城“人进心难进”问题,城市要做好统筹规划。既要在制度上帮助,也要在资源方面逐步实现公平和均等,让医疗、教育等资源真正覆盖到农民工群体。留守人群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首先地方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措施,解决他们吃水、交通、医疗等困难;同时整体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创造出适合农村的新兴产业,比如碳交易、生态保护、退牧还草等等。

核心问题之三: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三处将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并提:一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二是“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更加重视农业现代化”;三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晓山指出,即便几十年后,中国城镇化率达到70%,仍有几亿人要生活在农村,粮食连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靠的不是“386199”部队,而是现代农业的主体,即专业种植户、养殖户、营销户等代表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是农业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提高;是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这个过程中,有人担心城镇化、工业化会与现代农业争夺人才,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钱克明说,这个问题是存在的,但总体来看利大于弊。大量人力转移除去,农业生产规模就可以扩大,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值得注意的是,在鼓励土地向专业农户集中、发展规模经营的同时,要防止一些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导致农业出现非粮化、非农化倾向,更要防止一些工商企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名,圈占农民的土地,侵犯农民利益。

除了代表委员建言献策,一些发达国家推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亦可借鉴。日本在城市化中期,农业人口转移过多,耕地被大量占用,农业生产逐渐萎缩,粮食自给率大幅下降。针对这种情况,日本以法律形式保障了现代农业发展,以节省劳动时间为目的,以农业机械化为核心,协调工农业的发展。美国则在城市化进程中,采取了一个系统的快速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涉及土地、规划、交通、服务等各个领域,以此确保工农业的良性互动。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