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15年连云港城市化水平达60%
时间:2012-03-04 07:45:44  来源:连网 
    中国江苏网讯 近日,我市召开全市城市建设工作会议。会上,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城市建设的意见》、《2012年市区城市建设项目计划表》、《关于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加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切实加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工作的意见》(征求意见稿)等4个文件。这些文件明确了我市进入城市化全面加速期后,以建设现代化国际海港中心城市为目标,到2015年,全市城市化水平达60%以上,城镇人口超过300万人,率先达到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的要求。

  强化城市规划综合引领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在“一心三极”引领下,港城的城市发展空间框架以连云新城为核心,以花果山大道、大港路和产业大道沟通城市主片区,形成“一中心,三区域”空间结构。一中心为连云新城,三区域为连云区域、新海区域、徐圩区域。同时,将连云新城、新海城区、龙河核心商业区三处作为城市发展重点,将滨河新城、西盐河片区、海州古城区、连岛度假区列为城市重要组团,共同构建“一中心三区域三重点多组团”空间布局结构。

  完善城市产业布局。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打造的是以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三新一高”为主体的高新产业集聚区,以物联网等新兴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徐圩新区作为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先导区,重点发展成为以石化、钢铁、能源、物流等为主导的临港产业基地;新浦开发区和海州开发区则将产业定位为都市型产业;连云开发区以板桥工业园为主体并适时拓展,产业定位以盐化、金属材料、物流产业等为主。

  深化城市规划体系。到2015年,城市组团、城市轴线、主次干道和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实现全覆盖,明确城市及功能片区建筑风格、色彩、空间、公共设施配套要求,并从空间布局、建筑效果、周边环境进行把控,对建筑风格、外装材质、外立面附属构件进行精细化管理。同时,严格规划实施管理。建立健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制度,使城市建设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大力推进中心城市建设

  进一步加快城市组团建设,坚持市、区两级联动,集中优势资源,突破重点片区,推进各个组团快速形成规模。其中,市级层面如东部城区正集中精力抓好连云新城建设,近期在着力加快8平方公里的新城商务区建设,实施7个陆域形成项目、27个市政工程和海州湾商务中心、文体中心等3个公用建筑项目。计划年内完成城建投资21亿元,全面拉开建设框架。

  进一步加快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用3年时间完成老城区所有主干道改造出新,构建“南北相连、东西贯通、中心成网、外围成环”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其中今年要全面建成连接新海城区与连云城区的快速公交一号线,“十二五”期间市区形成快速公交网络,并启动建设城市轻轨。

  进一步加快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代化城市标准,不断完善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抓好河流治理、水库除险加固、城市防洪排涝等重点水利工程,新建城市污水管网50公里,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3%。

  进一步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一批商务办公、文化休闲、医疗卫生、餐饮娱乐设施,打造满足群众需要的商贸圈、健康圈、文化圈;加快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仅要突出“点”、培育“线”,还要打造“块”,“点”即加快建设振兴时代广场、兴隆装饰城、光伸置业购物中心等一批重点商业设施和康达学院、广播影视文化产业城、全民健身中心、市公共卫生中心等一批公共建筑;“线”即在新浦、海州、连云三区各建设一条1公里以上的集餐饮、美食、休闲、娱乐、购物于一体的特色街区;“块”即加快建设苏宁广场、嘉瑞宝广场、新苏天地商业广场等一批城市综合体,努力构筑生产生活服务的高地。

  进一步加快城市特色打造,努力彰显山海风貌,打造海滨城市独特形象;综合保护利用海州古城、连云古镇等,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历史文化街区;深入挖掘山海文化、西游记文化,增强城市历史文化厚重感……不仅如此,我市还将全力推进花果山景区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快速提升港城的旅游形象和知名度。到2015年,初步形成具有连云港特色、历史底蕴、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的城市风貌。

  进一步加快节约型城市建设,推进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和低碳生态城区建设,新建建筑全面实施65%的节能标准,建成一批低碳生态新城区,加大节水型城市创建力度,加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促进城市空间从地上到地下、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型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率达到10%以上。

  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现代化水平,加强城市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城市智能化信息系统,建立12345政府热线、软环境投诉中心和电子监察系统信息共享平台,快速高效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同时完善数字化城管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整体创建水平,以“四城同创”为抓手,实施生态公园和老城添绿工程,实施碧水蓝天行动,以背街背巷等为重点加大市容环境整治力度,有效改善主城区交通拥堵、占道经营等状况,用三年时间基本消除棚户区和“城中村”;进一步提升房地产市场调控水平,增加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不断拓宽保障房源供应渠道,到2015年,全市新建租住房3000套,新增公共租赁住房1.8万套,新建经济适用住房1.2万套,城镇家庭住房成套比例达90%以上,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85%以上;进一步提升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水平,对于连续发生质量事故的企业加大处罚力度,加强对普通商品住房、保障房工程质量监管和督查,建立专门投诉举报中心,建立清除机制和黑名单制度、极大失信惩戒力度,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有效保障建筑工程质量。

  加强城市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

  依据系列文件意见,我市将提高土地利用水平,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大土地开发和土地储备力度,建立城市规划与土地储备联动机制,严格控制城市土地开发利用规模,加大违法用地查处力度,规范土地出让收支管理;要科学安排建设时序,集中资源把城市片区做好,优先搞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统筹兼顾老城改造和新区开发,让广大市民尽快看到城市发展变化,尽快享受到城市建设成果;要充分发挥国有投融资平台作用,支持国有投融资平台做大做强,增强筹融资能力,同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度,加强对国有投融资平台运营监管,防范和化解投融资风险。

  统筹推进城乡建设

  推进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到2015年,四县县城人口均超过30万人,注重挖掘历史等,彰显城镇个性和魅力,扶持主动产业,完善公共设施,对重点中心镇实施“扩权强镇”,建成一批工业强镇、现代农业大镇和乡村旅游名镇;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稳妥引导农民向规划布点村庄有序集中,对物质基础较好、基层班子较强的地方优先地合村并点,并积极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新建50个省级“康居示范村”,带动500个规划布点村庄达到康居乡村建设标准;推进村庄环境整治,用3年时间对全市村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全市新增30万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新建2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垃圾中转站,全市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100%。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