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陶磊:“凹宅”只是一个开始
时间:2012-02-15 23:33:46  来源:建筑工程教育网  

  陶磊2007年创建建筑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坚持以实践的方式探索建筑和城市最本质的问题,旨在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识、文化意识和当下价值观的前提下去改变一些规则,营造属于东方式的人居环境。并试图让建筑在当代的语境下,以有机、轻松且快乐的方式体现真实、自由的空间氛围。工作室一直致力于对建筑品质的完美追求,重视建筑的工程细节和最终真实建筑的完成度。工作范围涵盖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和当代艺术创作。

  1997年~2002年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2004年~2005年 十上社稷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 设计总监

  2005年~2006年 北京左右空间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兼主任建筑师

  2006年~2007年 都市实践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建筑师

  2007年至今 创建陶磊建筑工作室

  陶磊出生在一个并不繁花似锦的地方,他年纪比较小的时候常常与土地、庄稼和农舍为伴。后来,他考取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而开始了外地求学生涯。这多少颠覆了一些人的艺术来自于贵族家庭成员的观点。

  陶磊在采访中向我展示了他在大学时设计的博物馆建筑,这是一个中途夭折的项目,是一个非常类似于弗兰克·盖里风格的作品。显然,成熟的设计师是不会将自己的作品做成另一个人的翻版,所以他的这一作品只能产生在模仿前人思想的学生时代。谈到大学时代,他说:“弗兰克·盖里、安藤忠雄、妹岛和世……就像其他建筑师的成长经历一样,很多建筑大师都对我产生过影响,但每个人都有他自身的局限性,即使是在某个领域做得最好的人也是如此。在这里,我觉得有一个人依然难以逾越,就是勒·柯布西耶。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衡量不同建筑师的贡献,我觉得,依然是柯布西耶贡献最大。”他不愿意更多展示对某个人的膜拜,这也正是他开始尝试做属于自己的设计的起点,或者说是某些人的态度使他的设计观更独立,虽然他的观点有一点赤裸裸的功利主义。

  陶磊获得一定知名度是近几年的事情。陶磊毕业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设计公司里度过。直到2007年,他才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因为冯大中的儿子与陶磊是同届校友,大学时期就彼此熟识,经过数年的磨砺,冯大中怀着对陶磊一直的良好信任,将其艺术馆项目委托给了陶磊。国外的建筑新人可以通过在郊区盖一座建筑来展现才华,但是在中国的环境中,建筑师获得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并不多。冯大中艺术馆项目对于一位在设计圈工作10几年的建筑师而言,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陶磊通过努力把握住了这次机遇,并开始获得圈内的认同。他说,他拿着冯大中艺术馆项目的展板去清华大学报名WA建筑奖时,内心是忐忑的,因为他并不知道自己这样做是否正确,但是看到自己的作品又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自信。在被通知获奖的时候,他第一次感受到在建筑领域被一群自己仰慕的建筑师所肯定的喜悦,这些恰恰给了他更坚定的信念。

  冯大中是中国着名的画家,他专攻画虎,兼而在山水、金石亦有钻研,经过数10年的艺术探索,画虎自成一格。冯大中喜画夜色中数虎居于峭壁,仁厚而有威仪之感,凝重而温润有气。

  画家对于客观世界的视觉体会相比普通人要强烈些,而设计师的作品需要的是契合空间使用者的性格和生活习惯。这无形中需要设计师将使用者视觉化的美学趣味在建筑中进行听觉、视觉和空间触觉整合转换的延伸。同时,冯大中是一位传统国画家。传统国画艺术展现的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审美趣味,其绘画美学观亦然,这些又要求设计者在作品中要自然融合现代的生活习惯、场地语境和传统的美学认识,这是比较难的。

  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家宗炳,曾经提出卧游的美学观点,这是中国比较早的有关山水画观赏的评述。他认为,中国人喜爱山水,但是又不能长久徜徉其中,只能通过观赏山水长卷来抒发感情,于是有了卧游一说,通过在方寸之间的斗室内静看画卷达到神游的目的。这一观点不仅传达了艺术的取向,也反映了古代士大夫阶层的生活观,即生活的入世化、精神的出世化。古代的精英阶层将自己生活的环境尽量处理为一种与自然高度相似又有艺术提炼的环境。冯大中的作品兼具写意和工笔,山水画造诣没有动物画高,但是艺术水平也是比较高的。

  基于此,陶磊设计了一个自成情感体系和传达聚落体验的内向型集合建筑。陶磊不认同在作品中通过对山水、池塘和琉璃瓦等具象物的处理来与传统交流,而是希望抓住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建筑定义情感的方式,表达一种主客体之间的和谐感。因为陶磊认为,真正理解传统并使传统生活化,其本质是在建筑里勾起人记忆中的情感。具体而言,人的情感具有恒定性和记忆性,能够反映人在一个社会环境中较长时间内的一种对外界的积累和习惯。所以,陶磊将设计的切入点放在了环境的细腻营造上,从而使建筑内部自成一个小世界。同时,该项目地块属于一个一面环山、三面被高层住宅建筑群环抱的场地,周围的建筑群落增建很快。就在冯大中艺术馆项目慢慢酝酿的过程中,周围的高层住宅楼已经颇具规模。于是,这一具有向心性特征的空间,在场地上将建筑向山峦起伏的一面开放,让居住者更多地与山交流,而不是与周围的现代住宅区沟通。这也就有了后来的名字——“凹舍”。

  冯大中艺术馆项目是一个集合居住区、美术馆和学术工作室于一体的功能集合建筑。陶磊将这一作品的3个功能区通过3个院落彼此连接,而不是通过具象的墙体来分割,这一手法显然来自于对传统园林的理解。陶磊表述他的内院设计时说:“很多人进入内院以后,觉得还是很东方的。我所想说的是,设计师应该用什么方式来体现出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将它诠释为一种意境,或者翻译为场所感。尤其是几个内院之间的相互连接,有天景、内坡和院落。我通过3个院落安插在大房间之间来界定空间,而不是用墙体来界定空间。这3个院落之间有联动关系,人们是可以在建筑间游走的,既营造了虚空感,增强了空间的丰富性,也使功能区相互之间不生硬。我没有使用游廊等具体化的事物,但是游走的情景所推移产生的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效果营造出的空间体验,是东方人的一种喜好。这是一个很丰富的内部世界。”陶磊将功能与审美性作了比较巧妙的整合,使空间不再生硬地被感受,这是富有东方色彩的途径。所谓以虚写实,以静写动,是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笔墨之间,空间之际,虚实相生。

  同济大学的冯纪忠教授曾经提出一个理论,叫做得意忘形,这一理论的要义在于设计师应该重视设计的意,将建筑的形放在其次。《易经》原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古代人是很早就有道器两分的思想的,也是提倡以形追意的。虽然说陶磊离这一境界还有一定距离,但是他已经开始有意识去探索意与形之间不同层面上的关系。

  陶磊说:“冯大中每天都会在场地边看这座建筑的施工。随着建筑面貌的呈现,这位老画家也逐渐理解了建筑的本意,而慢慢喜欢上这个作品。”我们通常理解的意境是诗意化的,同时也是轻盈的,这种轻盈总是附着于一种诗意美学的抽象性中。但是陶磊将其作品定义为“意境的,也是厚重的;安静的,也是内敛的”。这和冯大中所走的艺术道路也是吻合的。

  冯大中的艺术之路可能将会因为这位年轻建筑师的设计而有微妙的变化。但是建筑与人生的关联不只是发生在建筑师与业主之间,真实的建筑写意的不仅是生活,也是社会。当代的建筑师理应活在一种真实的生活中。陶磊将设计的文化理解为活的文化,生活化的文化,这是一种视角。这不仅与陶磊切实感受生活的性情有关,也与陶磊的建筑价值观有关。陶磊说:“每个人对建筑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我认同的建筑是真实的建筑,即人们对建筑的需求是真实的,人们对于场地的反应是真实的,建筑的结构是真实的。这样的建筑才能够打动人。”

  相比20世纪60年代的建筑师,陶磊说:“我们除了年龄不同,我觉得与他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可能他们所提出的问题会涉及民族性、东方性等概念,我们没有这样的包袱,我们愿意将建筑做得轻松一点,建筑是可以让人感觉到快乐的。”真实的建筑正是基于既有文化对其环境的反应。建筑师是真实的个体,而不是某种意志的一部分。

  “凹宅”使陶磊声名鹊起,但是他并不是只擅长做传统文化建筑,其实,他也一直在尝试不同的作品。“扎哈·哈迪德只是创造了一个流行的样式,她是在利用参数化的技术,但她的思想和想法绝对不是参数化的。我比较认同参数化设计这种思维方法,未来必定是用数字方法设计建筑的时代。”陶磊说。

  虽然陶磊的作品不断被人解读,但是他本人对理论运用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的。“很多人是在理论层面上探讨建筑,但是我觉得最有意义的还是实践。建筑应该怎么样,选择什么样的批判方式,这些讨论是没有错的,但我觉得我的长处是通过项目去试验。我关注的本质问题是,什么是使用建筑的真实目的。现在,很多建筑都停留在表面效果上,呈现出的面貌不是建筑的本质。尽管漂亮也很重要,但虚假的漂亮没有意义,重要的是解决人与建筑之间使用的关系问题。”陶磊将建筑比喻为一部电影作品,而建筑师就是这一作品的导演。陶磊说:“建筑师更像导演,懂摄影但是不扛摄影器械,不负责道具和演戏。然而这一切都在建筑师的统筹之内,需要去判断和取舍。建筑的形式要有真实的理由。”

  作为美术学院出身的建筑师,陶磊除了建筑实践,也在其他领域进行拓展。这正是当代艺术的观察方式所引起的不同领域的跨界现象。

  让居住者更多地与山交流,而不是与周围的现代住宅区沟通。这也就有了后来的名字——“凹舍”。

  我所想说的是,设计师应该用什么方式来体现出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我将它诠释为一种意境,或者翻译为场所感。

  我认同的建筑是真实的建筑,即人们对建筑的需求是真实的,人们对于场地的反应是真实的,建筑的结构是真实的。这样的建筑才能够打动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