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1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一圈”带动“两翼” 差距稳步缩小
时间:2012-02-07 13:00:07  来源:新浪房产 
 
“一圈”带动“两翼” 差距稳步缩小

“一圈”带动“两翼” 差距稳步缩小

  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多年来,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重庆,始终无法回避这样的尴尬——不够发达的城市和足够大的农村。大城市如同一匹“小马”,无法拉动大农村这辆“大车”。

  2007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的“314”总体部署,为重庆发展导航定向,要求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提升“一小时经济圈”发展水平,以“一圈”之力,助推“两翼”协调发展,进而带动全市经济社会改革取得突破,成为重庆实现“加快”和“率先”的关键。

  “一圈”带动“两翼”

  重庆找到“加快”和“率先”的“引擎”

  “作为中国的缩影,今天的重庆正在为中国,也许是为世界做一项最伟大的试验——让五亿中国农民住进为他们新建的城市”,美国知识界有影响的《国家》杂志在一篇报道重庆的文章中如此写道。

  贯彻落实“314”总体部署,最关键、最现实、最紧要的,是坚定不移地搞好城乡统筹。对此,市委书记薄熙来表示,“重庆还有800万农民工,不少人在城里已生活了十来年,还有了第二代,却没有城市户口,无法享受城里人同等待遇,这是个大问题。”

  市长黄奇帆认为:“重庆今后十年面临的最主要难题,是城乡统筹发展,只有缩小城乡差距,避免两极分化,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

  早在五年前,我市就深刻认识到缩短城乡差距的迫切性。2006年,重庆走过了“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重要阶段,开始进入“求突破、上台阶、大发展”的新时期。然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始终是重庆的切肤之痛。

  重庆城乡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当时曾经流行“一个大厅三个世界”的比喻:如果说渝中区是重庆的“第一世界”,江津是“第二世界”,城口就是“第三世界”。当年,城乡人均年纯收入的差距达到5152元。

  横向发展不平衡的同时,纵向差距也在拉大。1996年,重庆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4130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716元;2006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536元。

  重庆遭遇的“短腿”问题,还包括城市经济实力不够雄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3100多万人口中,约2300万人分布在农村和小城镇,等等。

  放眼全国,甚至全世界,一个更深层次的背景是,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入了“后过渡期”,外资和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 移,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特大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模式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

  2006年12月,一个新的战略选择应运而生——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大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范围内的区域划分为“一小时经济圈”,包括 23个区县,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4.8%,2005年末常住人口1661.3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9.4%。建设以万州为中心 的渝东北地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两翼”。

  市委、市政府明确了“一圈”、“两翼”不同的功能和责任:“一圈”是实现“加快”和“率先”的“火车头”;“两翼”是实现“加快”和“率先”的“助推器”。“一圈”要做大做强,渝东北“一翼”要提档提速;渝东南“一翼”要做特做优。

  为了明确“一圈”的战略定位:2007年7月通过的《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一小时经济圈”是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战略平台。”

  “‘一小时经济圈’战略是对重庆特殊市情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市发改委主任杨庆育认为,“一圈”、“两翼”带来的不仅是对重庆经济版图的重新编织,更重要的是资本与资源在空间上的重新配置,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区域之间的“合纵连横”。

  “一圈”聚集效应凸显

  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提速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深入,区域之间的竞争,已经演变为城市经济圈之间的竞争。

  大武汉都市圈、关中城市群、北部湾经济区……近年来,新的城市经济圈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这个百舸争流的竞争局面中,谁先走在前面,谁的实力就会变强,谁的区域聚集和扩散能力就会进一步强化。”杨庆育认为。

  对于重庆而言,要建设具有强大的辐射力和凝聚力的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如果没有规模足够的城市经济和城市人口,没有集散功能强大的中心城市磁吸周边城市和地区“向我靠拢”,没有使区域内资源合理配置、“捏指成拳”的能力,难以发挥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应有的影响力。

  去年6月18日,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两江新区正式挂牌成立。短短一年间,两江新区的“吸金”速度让人惊讶:一年新签约项目300个,合同投资额1600亿元。平均每天揽入的投资达到4.5亿元,平均10分钟接待一家上门洽谈落户的企业。

  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只是我市打造内陆开放高地的一个剪影。

  2008年7月,市委三届三次全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力争用5年时间,在重庆构造起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三驾马车”齐驱,一二三产业协调互动,“一圈两翼”三大板块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建成我国内陆开放高地。

  我市把“一圈”作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的主战场,争取国家布局内陆惟一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全国第一个“水港+空港”的两路寸滩保税 港区,以及全国首个设在内陆地区的综合保税区西永综保区,打造4个国家级开发区和43个市级工业园区,形成“1+2+4+43”的对外开放格局。

  为了增强城市竞争力,我市以“一小时经济圈”为重点,大力推进“宜居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森林重庆”、“健康重庆”建设。

  2009年初,国务院出台的3号文件给予重庆13条“黄金定位”和22项含金量极高的政策,为了加强“一圈”的辐射带动作用,我市加快建设江北 国际机场、西部最大的铁路枢纽、内陆最大港口等交通枢纽和物流通道,打通比沿海到欧洲更快捷的“铁海联运国际大通道”、“渝新欧”亚欧大陆桥南线。

  “一小时经济圈”不仅是引领全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火车头”,更成为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强大“发动机”。

  来自市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一小时经济圈”面积虽然仅占西部地区的0.53%,却聚集了西部地区7.6%的经济总量和6.1%的人口。重庆“一 小时经济圈”人口密度、经济密度分别是成都城市群的1.5倍、1.73倍,人均GDP超过5300美元,远高于中西部其他城市群,与福建、山东、辽宁、河 北等东部省市相当,具有率先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比较优势。

  “‘一小时经济圈’成为具有明显聚集效应的西部最大城市群之一。”市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李勇认为,“一圈”作为成渝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 分,肩负着成渝经济区双核“共振互动”的核心板块重任,成为改变西部作为区域经济增长“短板”地位的重要支撑;此外,“一圈”是西部总部经济的聚集地,拥 有两江新区、保税港区、综保区等独特资源,诸多兄弟省市可以借力重庆,走向世界。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

  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雏形已显

  如果“增长极”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经济总量和实力,“经济中心”体现的则是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对区域的综合服务能力。

  2007年9月,国务院批复的《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明确重庆的五大定位: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杨庆育认为,随着主城进入建设1200平方公里、1200万人口的“二环”时代,加快“一小时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调整产业和 城市布局,整合提升资源配置效益,培育形成新的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与主城区共同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对周边区域的综合服务功能和集聚、辐射、带动作用。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短短1年多时间,重庆抢抓全球机遇,率先在国内走出危机阴影。

  以“一小时经济圈”为主战场,我市瞄准IT业开启了产业升级的蝶变。短短三年间,惠普、富士康、宏碁、纬创、仁宝等知名企业相继落户,重庆形成笔记本电脑品牌、代工商、零组件企业“5+6+300”的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重庆积极打造国内最大离岸数据处理中心。以西永微电园、两路寸滩保税港区为核心,信息产业正朝重庆第一支柱产业的方向快速发展。预计2015年,重庆信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0%以上。

  “‘一小时经济圈’成为全市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区域。”市经信委有关人士介绍,全市“十二五”规划确定的“2+10”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主要布局在“一圈”,总产值达1.5万亿元,占全市比重将达到60%。

  不仅如此,重庆把服务经济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方向,先后布局联合产权交易所、OTC交易中心、农畜产品交易所、药交所、航交所等要素交易市场,打造区域性金融结算中心。“一小时经济圈”不仅集聚全市80%的三产增加值,更是重庆金融业的核心集聚区域。

  如今,仅占全市总面积的34.8%的“一小时经济圈”,集聚了全市经济总量的78%、社零总额的80%、80.7%的工业增加值、82.7%的区县级一般预算财务收入,成为全市区位条件最好、资源环境承载力最强、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最高、最适宜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区域。

  在“一小时经济圈”的带动下,重庆经济突飞猛进:2010年“一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6120.4亿元,占全市GDP的77.5%;当年全市GDP总量达7890亿元,增幅达17.1%,增速创直辖以来新高。

  重庆经济发展活力四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已具雏形。

  “一圈”对口帮扶“两翼”

  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充满活力

  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是重庆的特殊市情。让重庆这样一个大农村的广大农民实现增收致富,是一篇高难度的“大文章”。

  2007年6月,重庆获批成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担负起为全国9亿农民“投石问路”的重任。

  “城乡统筹的着力点在城,着眼点在乡。”杨庆育认为,“一小时经济圈”具有较好的统筹城乡发展基础,除涪陵外,其余22个区县城乡收入差距均在 3:1以内,远低于全市3.37:1的平均差距;此外,建设“一圈”有利于壮大城市综合实力,扩大就业容量,增强全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

  2007年7月,市政府审议通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健全“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的工作意见》后,困扰“两翼”发展的坚冰逐渐融化。“一 圈”内21个区县(包括北部新区)与“两翼”的17个区县结成对子,从产业联动、就业转移、教育互助、科技合作、卫生共享、人才交流、融资支持、扶贫开发 等8个方面建立帮扶机制。

  为了完善“一圈”企业到“两翼”投资兴业的利益机制,我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作用,市属国有企业融资100亿元支持“两翼”工业园区建设。重点企业、大中小学校、医院、科研院所等多方参与,共同组建对口帮扶集团。

  针对重庆发展落后的地区主要在“两翼”、“两翼”发展落后主要在农村、农村发展落后主要在农民收入不高的现状,去年初,我市开始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希望通过重点扶持农户增收,解决重庆城乡统筹“最不发达板块”。

  渝东南、渝东北“两翼”山水之间,有关农民致富的“传奇”不断上演——

  黔江区城南街道牛郎社区一组居民程永兴曾在黔江城区蹬了15年三轮车。去年4月回家时,程永兴遇到镇上干部来宣传“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胆子大了一回”的程永兴留在家乡种起蔬菜和水果。短时内就挣了大钱,“三轮车夫”程永兴变身“果蔬大王”。

  各地农户快速增收,“两翼”发展取得不俗成就。去年,“两翼”地区在“渝东北翼”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实现增加值1773.84亿元,增长 17.5%,达到直辖以来最高点。其中,“渝东北翼”实现增加值1342.66亿元,增长17.7%; “渝东南翼”实现增加值431.18亿元,增长16.8%。

  短短五年间,重庆区域差距稳步缩小,“圈翼”人均GDP之比由2005年的2.44:1缩小到2010年的2.2:1。“十二五”期间,我市将通过完善“圈翼”帮扶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等措施,使以人均GDP衡量的“圈翼”差距缩小到2∶1左右。

  一个在“市场之手”和“行政之手”牵引下的“一圈”带动“两翼”奋飞的壮丽蓝图展现在人们面前,它为奔跑在经济快车道的重庆注入了更强劲的发展动力。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