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寻访国家级贫困县的全国文明县城创建之路
时间:2009-09-07 09:37:00  来源:城市化杂志  作者:陈欢 

《城市化》:请问刘书记,当初是基于什么原因,考虑开始文明村镇创建工作的?

刘文勤:“文明”体现价值,是一种特殊的财富。以创建文明村镇为载体,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群众素质提升、生活环境改善的综合效应,让城市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是城市价值的最好体现,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突破口。我们提出创建文明村镇,不是为了获得称号而创,而是为了百姓的更好生活而创,是顺民心、达民意之举,是顺应形势、立足长远、惠及子孙后代之举。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还没有开始卫生和环保城评比的时候,就提出了文明、卫生、环保“三城同创”的创建工作,可以说开创了两项创建先河。

在创建过程中,我们摒弃“县城概念”,牢固树立“城市理念”,按照全国一流中等城市的创建标准和发展定位,从城市规划、建设到城市管理、经营立体式攻坚,从城市形象、气质到城市文化、内涵全方位提升,经过连续几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县城区人口增加到11.3万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8平方公里,城市化率提高到32%,“三城同创”顺利实现,并创建成为全国扶贫开发重点县中为数不多的国家级文明村镇,河北省第一个全国文明村镇。

《城市化》:可以说“全国文明村镇”正是在文明理念的引导下和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的结果。那么平泉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在如此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中,又是如何克服资金困难,筹集各项资源的?

刘文勤:的确,在河北省三个国家级文明村镇中,平泉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为滦县的45%,另外平泉是山区县,土地制约也非常明显,创建难度可想而知。破解这些难题,我们坚持把多渠道聚集城市要素作为城市发展固本强基、浚源通流之策。一方面是靠自我发展增强实力,坚持在科学发展中推进跨越发展。“十一五”以来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7.1%35.1%34.7%,这是城市发展的最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是靠对外开放搞活城市经营,坚持“城市建设市场化、资金筹措多元化、资源利用商品化、基础设施社会化”原则,不断扩大对外开放,探索多元化融资机制,多轮驱动促发展。“十一五”以来,共盘活闲置资产7.5亿元,引进资金12亿元,通过土地收储、置换、招拍挂、政府拆迁净地出让等形式实现土地增值1.5亿元。同时整合国有、公有资产,注册成立了泉盛城建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建立了城市投融资长效机制,浚通了城市建设的源头活水。3年来,我们累计投资20多亿元,新开发住宅小区58.7万平方米,新修、翻修道路76.3万平方米,建设了泽州园、滨河游园等20多项重点标志性市政工程。在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同时,进一步改善了投资环境,增强了生产要素聚集能力,激活了“城市生产力”,实现了经济建设与城市发展的双赢互促。

《城市化》:最近听很多朋友说平泉这几年漂亮了,我们亲临其境后,感觉很有现代城市气息。平泉县用什么“硬措施”实现这么大“软变化”的?

刘文勤:城市是一个区域对外展示形象的窗口,城市管理好比一个人的衣着脸面,管理经营一个城市,应该像“拉扯孩子”一样精心呵护。这些年,我们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城市的管理,探索建立了“全覆盖、无缝隙”的管理体系,加快城市管理的机械化、精细化、数字化进程,积极构建“大城管”工作格局。

一是治乱,对出租车乱放乱停、洗车水乱倒乱流、流动商贩乱叫卖、广告牌匾乱悬挂、商户店外乱摆摊等现象进行集中整治,全部取缔了载客三轮摩托车,由政府现资补贴统一购买了出租车,投资6100万元建设承德燕塞汽贸汽配城,将县城内的汽贸汽配、修车洗车商户全部集中入驻经营。投资170万元在县城80多个重点部位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整合公安、城管、交警数字监控系统,探索实施了城市数字化管理。

二是治污,投资1.7亿元建设了县城生活污水、粪便处理、生活垃圾、医疗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实施了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对所有企业实行节减改造,坚决取缔关闭高污染企业,全县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89天。

三是扮靓,大力实施城市“绿化、亮化、净化”工程,采取“拆墙透绿、见缝植绿、破硬建绿、垂直挂绿、普遍种绿”的形式进行植绿攻坚活动,三年新增“绿体”面积310公顷,人均拥有绿地27平方米;以路灯、桥梁、广场、店面、沿街建筑亮化为主体,建设风格各异、交相辉映的城市亮化景观带,主次干道实现亮化全覆盖;建立“门前三包”长效机制,购置垃圾清理车,对街道卫生实行“一扫全保”和“垃圾不落地”管理,机械化清扫率达到22.1%,昔日的“脏乱差”正在向今天的“地绿天蓝、水清城洁、人和景美”转变。

《城市化》:三项具体创建措施让平泉看起来更加现代,我们知道,平泉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现代文明村镇的创建中,如何处理现代与历史的关系?

刘文勤:城市是自然、历史、经济、人文的综合体,和人一样,要有个性、有气质、有内涵才能提升品位。平泉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然风光优美、产业特色鲜明,有五千年红山文化的厚重积淀,千年辽金文化的发展繁荣,三百年大清文化的传承融合;国家AAA级自然景区辽河源自然保护区座落境内,中国七大河流之一的辽河发源于此,伟大神秘的契丹民族发祥于辽河源头的马盂山,沈括、苏颂、欧阳修等诸多名人都曾在平泉留下足迹或诗篇;平泉位居全国食用菌十大产业基地第三位,滑子菇产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被誉为中国食用菌之乡、世界滑子菇之乡;平泉有全国最大的杏仁交易市场,是全国最大的果壳活性炭生产基地;平泉清真羊汤、宫廷改刀肉工艺全国独一无二,古老的山庄老酒酿造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围绕这些独特的优势,我们将历史底蕴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相互传承,集中包装打造了“辽河源头、契丹发祥、中国菌乡、华夏炭都”四张平泉名片,谋划推进总投资45.5亿元的35个文化产业项目。其中,以辽河源国家森林公园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为依托,规划实施了总投资10.5亿元的辽河源契丹文化产业园,通过契丹始祖文化保护区、辽文化解说中心、“走近契丹”演艺中心等10个子项目的链接,辽塔、就日馆、苏颂碑林等文化建筑工程的实施,实现自然风光、历史遗存、旅游产业的全面对接,唱响“中国辽河源、华夏契丹苑”的旅游文化品牌,使广大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依托食用菌、活性炭、山庄老酒三个主导产业,规划实施了总投资35亿元的三个文化产业园,通过产业、园区、项目一体化建设,实现产业文化、旅游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等多种文化的融合,增赋城市内涵,彰显文化魅力。此外,我们将人文精神与城市精神有机统一,从2006年开始深入实施了“全民素质工程”,相继开展6项和谐创建(和谐企业、机关、校园、家庭、乡村、社区)、文明平泉创建、文明礼仪教育、三杯竞赛活动(文明执法、便民利民、优质服务)、“双百双五十”评选(百名文明使者、百名文明市民,五十名文明司机、五十名文明商户)、扶贫帮困送温暖等系列活动,专门编写了文明礼仪教材,纳入幼儿园及中小学课时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弘扬“坚韧质朴、宽厚包容、热情诚信、文明向上”的平泉城市精神。通过文明创建,让历史文脉在城市中弘扬,让自然山水在城市中汇聚,让建筑风格点亮城市的个性,让人本理念焕发城市的精神。

《城市化》:你刚才说到让人本理念焕发城市的精神,那么在大力创建文明村镇过程中,如何协调各地区的发展,避免城乡二元结构带来的问题,做到以人为本呢?

刘文勤: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发动机”、现代化的“加速器”、科学发展的“突破口”。纵观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史,都经历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过程,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镇化进程是必由之路,可以说加快城镇化进程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重要抓手。基于此,我们一方面是坚持“以城带乡”,在县城周边谋划实施了占地26平方公里的红山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并规划建设红山生态工业园、机械制造产业园、长城精细化工产业园、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活性炭产业园和华北物流园六个功能区,选择吸引总投资4.6亿元的中盐高密度板、投资6.8亿元的华北物流、投资4800万元的涡轮垂直轴风力发电机等一大批科技含量较高、人员资本密集、绿色生态环保型项目在园区集约摆布,项目全部投运后可新增就业岗位1.5万个,吸引3.5万农村人口向县城集中。

另一方面是坚持“以城哺乡”,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化的要求,从2008年开始全面启动农村面貌三年大变样,从“五乱”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和植绿攻坚入手,大力改善农村环境,与新农村、新民居、文明生态村、农村危房改造相结合,投资48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了2.5万平方米的府右农民新居,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期分批打造“城郊建设型”、“生态旅游型”、“商贸流通型”、“工矿产业型”、“产业带动型”新民居示范村,全县农村面貌得到大大改善。同时制定出台了鼓励农民进城买房定居政策措施,包括户籍管理、劳动就业、住房保障、子女上学、医疗保险等各个方面,让农民与市民享受到同等待遇,使进城农民能够留得下、过得好。从我们每年举行的万人问卷调查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征集看,城乡建设由反映最强烈转变为最满意,城乡群众幸福指数也实现了大幅度提升。

《城市化》:平泉刚刚获得了“全国文明村镇”的荣誉,相信对人民群众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一定会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文明创建的工作和生活中去。您能不能为我们描绘一下五年甚至十年以后的平泉将会是什么样子?

刘文勤:文明村镇创建是一个不进则退的动态过程,我们绝不会就此满足。今年我们立足于更高远的目标,全面启动了创建全国园林县城、生态文明示范县等“六创联动”工程。我们有决心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把平泉建设成为一个吸纳人口20万人以上的“山水园林之城”、“文化魅力之城”、“宜业宜居之城”,建设成为一个平泉人民的幸福家园、一个冀辽蒙三省区交界处群众幸福指数最高的中等城市、一颗屹立在塞外山区的璀璨明珠!

平泉迈进中等城市的规划路径

文/河北省承德市平泉县建设局、规划局局长刘青云

近年来,平泉县县委、县政府根据平泉县地处京津冀城市群的区位优势,以及自身的资源与环境优势,以建设“经济繁荣、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宜商宜居、文明和谐”的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龙头,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高起点规划城市,20081211日《平泉县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正式通过了承德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在河北省政府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平泉县被确定为承德市唯一的一个中等城市。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 

为打造“河北省北部生态环境优良、区域特色显著、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山水园林生态地区”,规划了“两轴、三区、五极”的城镇体系,实施“中心突出、分区发展、城乡统筹、梯次推进”的城市化发展战略。 

突出城镇拉动作用。规划以县城为中心,建立七沟至杨树岭、黄土梁子至党坝两条城镇发展轴,明确五个中心镇,确定七个一般镇,通过扩大镇区规模,优化镇区环境,强化服务农业、农村功能,着力构筑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中心镇为支撑、一般镇为纽带的县域城镇发展格局,辐射带动全县发展三条产业带。 

优化村庄空间布局。综合考虑村庄规模、安全、环境等因素,对人口规模较小、地处偏远、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和发展条件差、无发展潜力的村庄进行撤并,全面改善农村环境和群众居住条件,保护和恢复城乡生态功能,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到2020年,全县确定32个中心村,166个基层村。 

强化对外交通联系。借助承朝高速公路、京沈城际客运专线,建设连接线和客运中转站,加强与北京和沈阳方向在经济和旅游方面的联系;将小寺沟铁路站提升为二级站,打造承德东部铁路运输枢纽;黑山口机场周边为军转民用留足发展空间,预留承德东部空港基地。 

围绕中等城市建设 突出发展中心城区 

围绕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城市品位,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平泉人民福祉,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城市定位为“区域交通枢纽,特色产业强县,商贸物流中心,生态宜居城市,科学发展示范区”,县城规划注重了以下五个方面。 

注重预留发展空间。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冀辽蒙交界处商贸物流中心和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区面积由26平方公里扩大到158平方公里。远期中心城区人口规模2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6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50.4%。为保证城市长远发展,规划在用地和基础设施安排按24万人预留发展容量。 

注重优化空间布局。规划城市空间实施“南进、西扩、北移、中疏”的发展战略,将中心城区划分为主城区、北城区和南城区三个分区。主城区主要职能为行政、文教、商业贸易、生活居住区,其中旧城组团中历史形成的老商业中心是城市的核心区域。北城区主要职能为现代物流区。南城区职能为工业区。 

注重改善人居环境。规划把以人为本作为规划的重要内容。着眼于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区路网建设,打造“七纵七横一环”的城区道路骨架。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为主,将旧城区中的工业企业迁往工业区,在保护城市传统街区的前提下,对老城区渐进式改造,降低建筑密度,增加绿化用地,提高住宅的舒适性。同时,加大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实现城乡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全覆盖。 

注重彰显城市特色。规划将城市特色体现于文化和生态两个主题。立足辽河源头、契丹发祥的文化优势,注重延续历史文脉,通过遗迹复建及会州城、清真寺的保护,再现契丹文化、红山文化、清文化的发展史及八沟古镇风貌。建设辽河源契丹文化、食用菌、山庄老酒、活性炭等四个文化产业园,打造“辽河源头、契丹发祥、中国菌乡、华夏炭都”四张城市名片。加快县城周围山体的绿化造林,营造城市“绿体”,以河流沿岸、城区街路为重点建设城市“绿廊”,在城市节点、居住小区建设城市绿地,为城市建造绿色屏风和天然氧吧。同时,对城区山体轮廓线、城市沿河建筑轮廓线细心处理,切实做到“显山露水”、融于自然。到2020年,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提高到9平方米以上,大气和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100% 

注重打造城市亮点。充分利用自然水系环境,将瀑河、西河作为平泉城市艺术构图的主轴,打造滨水空间亮点。将南大街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南大街传统街区的路网格局、空间尺度、建筑风貌、文物古迹及有代表性的民居,打造风貌古朴、尺度宜人、商市繁盛,别具平泉特色的街区亮点。突出城市入口、重要节点处、单体建筑和亮化光彩设计,打造公共建筑、城市绿地、景观雕塑等方面的城市景观亮点,展现并提升平泉城市的地域文化和个性特征。 

启动实施近期规划 推进“三年大变样”进程 

围绕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目标,深入实施富民强县“八项行动计划”,“十一五”末实现城市承载能力、居民生活质量、产业优化升级的新突破。 

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实现城市承载能力新突破。紧紧抓住国家出台拉动内需十项措施的战略机遇,2009年城市建设将投资19亿元,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民心工程、房地产开发、规划设计、生态环境建设等五大工程51个建设项目,打好基础设施建设攻坚战,使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到2010年,力争城区规划人口达到13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12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城市化率达到30.9%,各项环保指标得到较大改善,建成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 

以改善民生为落脚点,实现居民生活质量新突破。大力推进“三改”工程,完成旧城区中的污染企业的外迁,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加大实物廉租住房筹集力度,增加实物配租比例,到2010年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实物配租率达到50%以上;继续抓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年度竣工规模达到商品住房竣工规模的12%;棚户区改建、旧住宅区改善、“城中村”改造达到100%,城乡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实现全覆盖。 

以园区经济为着力点,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新突破。加快包括红山生态工业园、华北物流园等六个功能区的红山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建设,通过园区带动,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推进城北商业区建设,建成3个大型交易市场,改造完善其它专业市场和综合市场,全面优化第三产业体系。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