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曹锦清:关于中国乡村建设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2-01-01 15:39:22  来源:中国乡村观察 
    最近十几年,我从乡村研究更多地转到近代史,也转到一些国际比较。有几个问题,想求教于诸位。
  
  第一个是关于“土地家庭承包制”长久不变的问题。一种理解认为,“土地家庭承包制”这一制度长久不变。实际上,在村范围内的集体的土地和某个具体农户的土地配置,因为婚丧嫁娶等原因,每隔几年会发生变动。第二种理解认为,1998年以后,土地和具体的户连接起来,永久不变。目前,从全国各地来看,第二种理解比较多,但这样理解的话,会带来一系列问题。
  
  第一,土地是否可以隔代继承?如果可以,那么土地向私有化方面的过渡不可避免,这种情况值得注意。另外,土地私有观念目前得到了强化,城乡结合部农民强烈要求土地私有化的倾向加强。这又会对农村基本制度的变动产生影响。
  
  第二,有可能恢复古代的以男性为主占有土地的情况而使得女性丧失土地。现代农村婚嫁的距离普遍变远,一般来讲,远嫁到外村的妇女在该村没有土地。所以土地的长久不变,就有可能使得女性丧失土地。在农村,如果妇女没有土地,那么妇女权益如何保障?另外,农村大量的男性在外面流动、打工,婚姻不稳定的条件下,如何来保护妇女?
  
  因此,中央是否需要对“土地长久不变”这一制度作出明确的解释?作出明确的解释有何利弊?如果不作出明确的解释,让上述的这两种解释同时存在,又会如何?
  
  第二个是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第二次分离的问题。目前全国各地的土地自愿的、有偿的转包有几种类型:一是亲友之间自发转包;二是向专业的经营户转包;三是向合作社转包,四是向资本农业转包。各地目前土地转包的情况如何、转包率的高低、转包种类的多少、对农业和农民有何影响,这些都值得关注。
  
  另外,如果实行土地转包,那么法律应该保护承包权还是经营权?一般情况下,转包时间长,对经营户有利,反之,对承包户有利。承包户外出打工,如果因工作不顺心等情况,想回家继续种地,如果土地转包一两年,可以在短期内收回,但是如果转包十年、二十年的话,比较麻烦。但是,如果转包时间不长,如何进行土地上的投入以及土地的中长期规划?
  
  第三个是宅基地问题。既然宅基地是集体所有并且给农民使用,那么农民的宅基地能否集体联合起来进行房地产开发?像城乡结合部产生的很多小产权房都是由此引起的。非农使用的宅基地能否进行此类利用,以使得城乡结合部的这种土地的增值部分归集体和农户所有?
  
  第四个是农田水利建设问题。近两年,南方的旱涝比较严重,中央下决心要解决农田水利的建设问题,补清改革开放30年来对中小手工业以及抗旱投入的不足。如此大量的自上而下的投入,如果没有农民的组织和参与,会导致地方大量的腐败,如何来进行财务监督?2004年税费减免以后,各种各样的转移支付也到了农民手里,但是这些年来农民对基层的观念和基层官员的评价没有升高。历史还在那里流淌,没有变,历史很多的东西发生了,就一直会流淌到现在。有些历史表面被中断了,它的主流还在那里流淌,对于流淌到现在的历史,如何评价?考察当代反复发生的事情,是缺点我们就改正,是优点我们继承。
  
  第五个是农民工和城市化的问题。首先,中国几亿农民的城市化到底怎么解决?在中国,是不是让农民搬到县城、省城和特大城市里面去才叫城市化?这个需要考虑。一般来说,按照现代化的趋势,大量农民搬到城市,农村的劳动力迅速减少,人均耕地面积扩大,适度规模和大规模的农业出现。但中国人口集群庞大,能不能按照一般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来理解,需要作一个新的界定。
  
  其次是城市化和行政区划的关系。城市化的主导是各级行政还是全国意义上的宽泛意义上的利益集团?这是一个问题。
  
  再则,农民工制度已经维持了30多年,能否长久地维持下去?城市这一农村劳动力输入地对农民工不承担社会保障的责任,把对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的保障交给土地和农村,这样的制度安排对劳动力输入省份和用工单位有利。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的高流动不利于形成阶级意识,高流动便于统治,不便于管理。劳资的关系不会形成大规模的冲突,但地方对这些高流动人群的管理会遇到一些问题。“80后”、“90后”的新一代农民工能不能接受这样一种制度安排?这就使得中国的城市化长久滞后于工业化。
  
  最后,重庆经验是不是为我们提供一种标准的答案?需要重新思考。重庆把农村的户籍制度改革和房改、土改结合起来,形成“地票制度”。在保留农民的宅地、耕地和林地的同时,给进城农民以5种保障,可不可能?另外,重庆是解决本地农民的进城问题,像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外来农民进城,确实是一个很难的问题。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