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2日
星期三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新报:“非城非农”考验中国城市化成果
时间:2011-12-30 16:51:40  来源:新华国际   作者:沈泽玮 
 【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23日报道】题:城市化的代价(记者沈泽玮)

  华人新年快到了,到我家帮忙的保洁大姐问我,春节回不回新加坡去,我说当然回家,这可是华人最大的节日。

  大姐的户口在湖北农村,她说不想回家,因为每次回去都得买这买那做人情,要花上几千块人民币,还会和小姑子怄气,给自己带来一身晦气。

  我称她“大姐”,其实她只大我两岁,我们年龄相仿,但人生经历相差很大。

  大姐在农村长大,从小只能穿哥哥穿坏的旧鞋子,17岁才穿上人生第一双真正属于自己的鞋。还好,爸爸疼她,让她有机会念到小学二年级,认识些字,但不会写,能看懂手机短信,却无法回复。

  大姐很早就嫁人了,生了两个小孩后,约10年前和老公一块到北京打工,但老公不幸于五年前病逝,她得一人在北京赚钱供两个儿子在湖北上学。

  每次接触到中国城市化进程或农民工进城的课题时,总想起这位大姐,在她身上仿佛看到中国30年来发展全景的某一角。

  从农村到城市,从生活贫穷到还过得去,从第一产业务农到第三产业做保洁,大姐的生活环境和工作属性不断改变。我好奇的是:到底是现在的生活好,还是30年前好?到底是在北京生活好,还是回老家好?到底是城市好,还是农村好?

  答案可浓缩成:经济上变好了,但幸福感减少了。

  中国改革开放带动农民工进城,确实让他们的生活好起来了。大姐的第一双鞋子就是在中国开放之后的第七个年头买的。她说,农村太穷了,没剩多少田地可耕种,她现在在城市能多赚点钱,经济上自主却也拮据,得为孩子的学费操心。城市的空气和水质不如乡村老家好,长期和孩子分开也让她感到很无奈。

  大姐是矛盾的,城市已成她重要的经济来源地,但她心理的归属又不在城市,回农村老家去赚不了钱,可她还惦记着与家人及土地的联结,因而成了典型的“半城半农”的混合体,又或“非城非农”的边缘人。

  像大姐这样的农民工,中国大概有2.5亿,他们大多处在“半城市化”状态,即成为城市中的“非农就业人口或常住人口”,但无法分享城镇居民的社会待遇,包括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医疗、住房等权益。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公布的《社会蓝皮书》指出,2011年是中国城市化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不过,“半城市化”人口享受各类社会保障的比例明显低于“全城市化”人口,就养老保险而言,“全城市化”人口的享有率为63.1%,“半城市化”的为30.2%,后者还不到前者的一半。

  此外,有超过60%的农民工面临家庭成员分离的痛苦,有的是夫妻不在一起,有的是夫妻和子女分开,这种以家庭成员分离为代价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无法维持实质意义上的城市化。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带来成果与考验,农民进城可为经济增长带来动力,但也可能因劳动报酬争议而引发“罢工潮”。城市高速扩张可刷亮GDP数字,但也可能造成各种环保问题。最终各种社会矛盾将随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推进而涌现,给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构成挑战。

  要帮助农民工融入城市,至少要让“农二代”把城市当归属。这涉及的不仅仅是户籍问题,而是制度性的管理观念和治理思维。

  当城市化的素质跟不上速度时,各种城市病都会冒出来,加剧人与人、人与环境、官与民之间的紧张关系。在经济经历30年如火箭般飞快发展后,提升城市化的品质和改变社会管理思维应是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