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今天如何做记者
时间:2011-11-09 10:01:18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李泓冰 
    11月8日是记者节,这是中国仅有的三个行业性节日之一。但是,没有记者在这一天放假,这是一个工作的节日。

  工作着,并不只有美丽。在中国,“记者”寄托了人们沉重的期望与梦想,也意味着难以言喻的压力与挑战。有时,当记者心情很复杂很无奈——你对很多悲剧常常无能为力,你可能眼睁睁看着灾民被洪水卷走、看着汶川大地震中孩子们惊恐的眼神、看着诗意的黄河在渐渐枯干和肮脏……当然,更多时候,当记者是一种幸福。因为你在参与并记录历史进程,走进许多美丽的心灵,让更多微弱的呼声变得嘹亮,让每天变动不居的新闻砥砺着你的思想,更有机会见人所未见,闻人所未闻——身为记者,仿佛能比别人多活几回。

  现在,职业记者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自媒体”时代来临,人人都可以快捷传播消息,记者的职业精神、自律意识、专业水准和公信力便更加弥足珍贵。在全民微博的时代,在声音多元、舆情复杂的今天,更要捍卫记者的职业操守,更要有“关键时刻我在现场”的精神,以扎根基层、报道事实、还原真相为己任。

  然而,网络时代,一些记者选择了“轻松”捷径:抄网文、收复印件、拿统发稿,不去现场不下基层,远避高风险地区。这是新闻行业流行的浮躁病。而眼下正在进行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是对此的有力纠正。当然,仅仅是到了基层,看一眼、聊几句就走,恐怕还是未必能发现新闻、发现真相。大众日报记者陈中华,十年中,骑一辆自行车,用光了36册采访本,写下了120万字的采访笔记,踏遍100多个县市区、300多个村镇,奔波乡野,揭批过假化肥坑农,呼吁过建廉租房,甚至自己得癌症住进医院还接着报道老病友的“陪护难”……这样的人,才是大写的“记者”。

  老新闻人范敬宜说过,“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反过来想一下,愈发让人如坐针毡——离基层越远,离真相越远,离真理也越远。这样的“越远”,如果成了媒体通病,岂不令人悚然而惊?一个记者的远离真相,甚至一家媒体的失语,都还不足惧,但是,如果这份远离已成流行,则害莫大焉,那将是整个行业的痛楚。

  当然,记者的远避基层,要究诘的不独是记者个人。如果下了基层得了真相,能得到褒扬得到肯定,才是一种有力的导向,使更多的记者以下基层为荣,以追求真理为荣。如果下了基层,探骊得珠了,却得不到肯定,恐怕愿意吃力不讨好的记者,就日渐稀少了。

  对记者而言,“走转改”不是权宜之计,而应该是一种常态,是逼近真相的唯一途径,也是记者锤炼职业精神、提升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不要忘了“善待媒体”——这不仅是对记者的尊重,也是对正义和良知的尊重。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