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陈贤妹现象\"凸显道德自觉
时间:2011-10-29 22:59:22  来源:人民网 
  年近6旬的陈贤妹,放下背上的垃圾袋,弯下单薄瘦弱的身躯,用干瘦的双手把被汽车碾压得奄奄一息的小悦悦,扶到路边,并叫来悦悦的父母。孩子很快送到医院,并得到救治。陈阿婆虽没能够挽救孩子的生命,但她的行为大大地刺激了国人的神经。

  “小悦悦事件”激起全国范围内的道德再思考,同时也把这个朴素的草根人物推向了前台,这个面对小悦悦不幸被碾压而伸手救助之手的第19位“路人”。也正因为前面18个路人的冷视,大字不识的陈贤妹身上所透射出的“陈贤妹现象”也就更为耐人寻味,催人反省。

  从某种意义上说,“陈贤妹现象”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道德自觉”,“总要有人去帮助”,这是平民群体对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最相互的诠释,也正是基于这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道德文化判断,陈贤妹没有因为前面多个路人的无动于衷也袖手旁观,而是义无反顾地出手相助。

   “总要有人去帮助”,道出的是最基本的文化认同,是作为社会人对道德底线的坚守。陈贤妹身处社会底层,却一贯乐于助人,她曾经救援落水儿童的经历,说明 了向小悦悦伸手相助绝非偶然,而是“道德自觉”主导行动的必然结果。因为有了这种自觉精神,她考虑的就不是值不值、怕不怕,而是应该和必须。

   其实,危急时刻冷漠围观毕竟只是极个别,现实中不乏陈贤妹这样的“道德自觉”者。关键在于,要让“道德自觉”成为主流,就要像陈贤妹那样,不是一味地去 批评、抱怨前面那18个人见死不救,而是默默地去做第19个拿出行动救人的角色,从自己做起,以捍卫道德和人性的名义,拒绝加入冷漠的队列。

   诚然,现实里的确存在一些好心遭遇恶报、助人为乐反被诬陷讹诈现象。越是如此,越需要我们旗帜鲜明、身体力行去占领道德高地,而不能成为我们放弃道德自 觉充当看客、主动让出道德阵地的理由。当然,对于那些不道德和冷漠行径,有必要借助道德、正义的力量,去谴责、批判,更需要从制度、法规层面去抑恶扬善, 因为这代表着社会倡导的主流价值取向和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

  透过陈贤妹现象,深入开展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文化理念的讨论,辅以世界观教育、制度乃至法律的推动,我们相信,会有更多的陈贤妹涌现出来。当人人都争做陈贤妹,或者说当“陈贤妹现象”成为常态,我们的生活不就远离冷漠,充满和谐、温馨吗?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