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民时评:大火为何“烧”不到责任人
时间:2011-08-31 09:54:02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郝洪  
 如果对责任企业多是舆论的纸上挞伐、少有实际的行政追问和责罚,更难见司法介入的权利追诉,必会酿成大火大祸。

  8月29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柴油储罐起火,大火在3个小时后被彻底扑灭。

  火灾发生后,有关方面迅速发布消息称,大火未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污水也未流入海,“对周边海域和大气环境未造成污染”。然而,公众依然惊魂未定,悬念依旧未解。

    一方面,着火的柴油罐处于该公司油品罐区内,周边遍布存储油气的罐体,倘若火势未能迅速控制,后果不堪设想。另一方面,火灾对海域与大气环境的影响需要详细调查,并有科学数据证实,如此迅速地断言“没有污染”,是否轻率?

  这已经是中石油13个月中的第四次惊魂。此前的7月16日,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厂区内1000万吨常减压蒸馏装置换热器发生泄漏着火;2010年7月16日,中石油大连保税区油库的一条输油管道发生爆炸,泄漏1500吨油入海,大面积海域遭污;同年10月24日,大连新港码头油库拆除油罐时,引燃罐体内残留原油,再次发生火灾。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什么这么多教训拧不紧中石油安全生产的阀门?纵观近几年来中石油在安全事故上的处理,问责往往过轻。公众所见,在导致243人死亡的2003年重庆开县天然气特大泄漏事故问责之后,中石油近年发生的一系列火灾事故,虽已明确认定是人为操作失误所致,但对责任企业多是舆论批评,少有实际的行政追问和责罚,更难见司法介入的权利追诉。

  2005年11月,中石油吉林石化发生爆炸事故,造成8人死亡、60多人受伤、近百万居民生活受到影响,企业为此承担了怎样的责任呢?6年来,国家为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累计投入治污资金78.4亿元,而中石油只向当时的环保总局缴纳了100万元罚款,以捐助的名义支付给吉林省政府500万元。致430余平方公里海域污染的“7·16”爆炸事故,时隔一年,官方调查结果至今未出炉,也没有任何惩罚性赔偿。

  “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袭之烟焚”,小错不究,必酿大祸,火灾频频,问责却迟迟,如此放纵的结果令人担忧。问责过轻,淡漠了安全意识,更淡化了社会责任意识。“松花江沿岸应该还有其他企业的污染”,“大连新港原有管线爆炸事故属于承包商事故”这样的回应证明了对问责的不屑,以及对自身社会责任的漠视。

  作为大企业,本应在保护公众安全、维护公共利益方面成为表率,这不仅是应有的社会责任担当,亦是其自身发展的基础。且不说连续火灾事故给中石油带来的经济损失,它所导致的社会不信任感,亦将成为其未来产业发展的障碍。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