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02日
星期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血燕”事件凸显“洋假货”问题
时间:2011-08-21 18:22:42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杨骏 

    食品安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自工商部门检测暴露出“血燕”产品的问题之后,人们对“血燕”的迷信轰然崩塌。又一个补品神话破灭了。

    翻看近年食品安全事件,一个个真相被“吃”了出来:“牛肉”可能是猪肉变的;粉条可能是墨汁和工业石蜡调和的;杂粮馒头可能是染色的……

    “血燕”产品,又被“吃”出了哪些真相?

    针对这次“血燕”事件,舆论突出关注的一点,就是“洋假货”问题。如同此前被曝光的“达芬奇”问题家具,这类事件凸显了对所谓海外品牌产品的监管方面的漏洞。

    有关专家认为,“问题血燕”“飞”进中国市场,至少存在两方面的漏洞,一是从出入境检验检疫的程序可以发现,各地海关的标准并不统一,一些进口燕窝送检单上,只有甲醛的检验标示,并没有亚硝酸盐的检验项目;第二,市场上销售的“血燕”产品,大量是走私进入中国的。

    关于“血燕”燕窝,一直存在着似是而非的传说。一种说法是金丝燕吐血筑成,还有一种说法是岩洞中的矿物质渗透到燕窝而成。对这些说法,一直缺少科学的求证和根据,即使在引燕业十分发达的马来西亚,对此也莫衷一是。

    消费者盲目迷信传说,不良商家因此炮制出了一个庞大的“血燕”产业。“吃燕窝的人比筑窝的燕子还多,能不造假?!”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马来西亚燕窝经销商说。

    责怪消费者没有识别能力,盲目相信传说,是舍本逐末的评断。从深层讲,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十分严重。某些生产和营销者眼中只有利润,完全无视公众的生命和健康。

    食品安全问题本来最不应该成为顽症,因其广泛涉及个人健康和生命安全,且一旦曝出极难掩盖,再则中外任何政府都对此类事件重典治乱。为何食品安全事件仍然层出不穷?

    消费者要吃的是真实放心的食品,而不是什么“真相”。这样的要求看似简单,但完成起来却很艰巨。食品安全监管对象点多面广,小、散、乱特点突出。而监管机制不明晰,监管标准不一,使不法行为成为可能。

    但问题再复杂,也不能成为食品危机频繁爆发的理由。只有提高食品安全门槛,实施更为科学有效的政府和社会监督,让造假者受到严惩,让诚实商家收获品牌溢价,食品安全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

    “血燕”事件的发生,不仅是对公众,更是对相关检查监管部门发出的警示。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