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破解“大城市病”更须放眼“城外”
时间:2011-08-15 10:34:22  来源:新华网   作者:马致平 

最近的一项专项调研显示,200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972万人,已经超过了2020年规划目标的1800万人。目前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但人口仍在以每年60万的速度增加。此前,北京市人大专题调研建议“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引起广泛争议。

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是不是该从“低端劳动力”下手值得商榷,但以北京为代表的大城市“人口爆炸危机”却不得不正面应对。客观上讲,以大城市有限的土地和各类资源,承载人口的能力毕竟有限。如果人口持续大量流入的状况没有缓解,迟早还是需要城市管理者的进行行政干预,这显然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怎么办?对于处于人口的浪尖之上的大城市而言,加强完善城市的内部管理措施无疑非常重要,但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宏观调控显然能更为关键,毕竟,寄望于仅有的几个大城市来承载城市化进城的人口转移是不现实的。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可逆转,未来必然有更多的人口定居城市,哪来那么多的空间提供给“新市民”?

大城市空间日益逼仄,有必要放眼大城市之外的广袤空间。近年来,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同时,也表现为一些中小城市,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出,这一点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显得尤为明显。而人口流出的原因,主要是围绕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资源选择,由于这些领域优势资源集中在大城市,从而导致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向大城市,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有效的改变,未来大城市将面临更大的人口流入压力。

因此,破解“大城市病”的良药,在于创造“机会均等”的国内市场环境,消除“城内”与“城外”的巨大差异。这就需要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间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在二三线城市及其城市群创造有利于人才就业、创业和安居的良好环境,挖掘这些地区的人口承载潜力,实现这些城市与人才的双赢发展;这就需要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提升农村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和社会保障待遇,加大消除城乡二元结构,避免农村地区的“空心化”和“空巢化”加剧贫富差异。

当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要真正实现城市与农村、大城市与中小城市之间的“机会均等”仍然面临不小的困难,但破除这种机会的不均等显然已时不我待,唯有加大对大城市“城外地区”的政策扶持和经济培养力度,才能有效“补短板”,消除人口的长期单向流动压力。这不仅是破解“大城市病”的必然选择,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