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6月17日
星期一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王宏武: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应重点抓好的几个问题
时间:2011-08-15 10:10:00  来源:人民网 
  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中央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局出发、科学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作出的战略决策。正确把握和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的重要举措,在工作全局上应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以理念创新为先导,用科学理念引领社会管理创新实践

  理念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首先要创新社会管理理念,以科学理念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

  一是要树立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理念,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努力解决经济建设“一手硬”、社会管理“一手软”的问题,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下大气力统筹推进,不断提高政府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取得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是树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理念,要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型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改变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包揽一切的做法,解决好越位、错位和缺位问题。既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积极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尽快从传统管理转向时代发展要求的“治理”。

  三是要树立服务为先、协商协调的理念,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转变。要改变主要靠行政手段通过管、控、压、罚实施社会管理的方式,更加善于运用群众路线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服务的方式,尽可能通过优质的服务、平等的对话、沟通、协商、协调等办法来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四是要树立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理念,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努力摆脱总是事后应对的被动局面,更多地把工作重心从治标转向治本、从事后救急转向源头治理,更加重视民生和制度建设,使社会管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尽可能使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少产生、少转化、少激化。

  五是要树立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努力改变社会管理手段单一的问题,在运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律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

  二、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健全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体系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构建新型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应着力从源头治理、动态协调和应急处置三个层面,构建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的一整套规范、机制和制度体系,为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

  1、加强源头治理体系建设。源头治理是治本之举。构建源头治理体系,可以尽可能地防止、减少严重社会问题和社会冲突的产生。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现实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二是完善政府决策机制,不断完善重大事项调查研究和集体决策制度,重大政策专家咨询制度、公示制度、公开征求意见制度,建立社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健全民主决策程序。三是积极稳妥地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四是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积极探索流动人口管理新办法。五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六是建立健全虚拟社会综合管理机制,健全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建立网上动态管理机制,健全网上舆情引导处置机制,不断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七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各个领域行为规范体系,用共同行为准则规范人们行为,形成有序社会环境。八是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九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健全法律制度,建设公平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探索建立社会保护体系,完善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强化动态协调机制建设。构建动态协调机制,可以使社会矛盾和问题得到及时化解,尽最大可能做到不积累、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级、不向坏的方面转化,使社会处于动态平衡、健康运行的状态。一是建立和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民主决策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加强和改进信访制度,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教育和引导诉求方依法有序理性表达诉求。二是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预警机制。针对所在地区社会管理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经常性的分析排查。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工程、特殊群体、敏感时期的管控排查,建立信息报送网络,及时解决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三是建立和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善于运用教育、对话、协商、谈判等方式解决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构建和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互衔接的大调解工作机制,形成社会管理合力,及时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四是建立和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以街区防控网、社区防控网、单位内部防控网、视频防控网、虚拟社会防控网为主的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管理与服务。加强群防群治组织、110系统以及区域警务协作机制建设。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人防、物防与技防的有效结合。

  3、推进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构建应急管理体制,是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重要保障。一是完善应急管理领导体制。按照“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要求,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应急管理机构,明确职责权限,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工作制度,保证经费投入,配强领导班子。二是加强应急管理机制建设。健全完善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信息报告和信息共享机制、风险评估和事故调查机制、应急处置救援机制、社会动员和参与机制,以及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恢复重建机制。三是加强应急管理法律和预案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抓紧制定各项配套制度和工作细则。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预案演练,确保预案规定内容落到实处,提高预案管理水平。四是加强全民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依法落实风险和突发事件隐患排查监控责任,实现对各类风险隐患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将公共安全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应急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全民宣传教育。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介绍普及应急知识,提高各级干部对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救灾和应对危机能力。

  三、以管理方式创新为手段,提高社会管理效能

  改进社会管理方式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要从偏重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在用好传统手段的同时,更多地运用法制规范、经济调节、道德约束、心理疏导、舆论引导等手段。

  一是健全法治体系。切实加快社会管理领域立法工作,依靠法律来规范个人、组织行为,协调社会关系,监督和保护公共权力,保护公民合法权益,防止公共权力对公民权利的侵犯。

  二是完善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有关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弥补社会政策领域的空白,更好地调节和保护各方面利益。

  三是借助道德力量。善于运用道德的软力量,把法治与德治结合起来,发挥道德力量的示范和引导作用。要重视解决社会转型期道德失范问题,充分借鉴吸收人类优秀道德传统,大力弘扬时代新风,努力塑造新型伦理道德。

  四是发挥政治优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要把继承和创新群众工作作为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法宝,通过群众工作来服务群众,实现群众利益,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

  五是依靠科技支撑。加快公民个人基本信息制度、个人信用管理制度等社会基础制度建设。加强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建设,建立规范高效的动态采集机制,及时准确掌握“人、屋、车、场、网、会”等基础信息,加强动态分析,综合研判,实现全面覆盖,联通共享。

  六是加强舆论引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把新媒体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用这个平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社情民意,理顺社会情绪。

  四、以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为目标,形成社会管理合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着眼于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充分调动一切有利于社会和谐的积极因素,切实发挥好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形成共建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

  一是充分发挥党委在社会管理格局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放在党委工作重要位置,经常分析社会形势,正确把握社会管理的大政方针。支持政府依法行政和依法管理,合理配置党政部门社会管理职责权限,切实解决多头管理、分散管理、难以形成有效合力的问题。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完善社会政策、健全社会管理体系、培育和管好社会组织、畅通公民参与渠道等,切实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建立和完善社会管理的考核机制,研究制定科学的社会管理考核指标体系,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奖惩和使用的重要依据。

  三是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积极作用。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加强以城乡社区为重点的基层基础建设,发挥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机构、志愿者团体等各种社会组织的作用,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责任,积极推动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协同管理网络。

  四是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基础作用。积极探索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机制和途径,为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努力形成社会管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