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刘爱强:见证住房品质变迁,感悟质量强国大势所趋
时间:2023-05-22 23:07:03  来源:城市化网 


  2023年5月14日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召开的第37期城市化研讨会上,北京京台永清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永清高新区清樾岚庭项目总经理刘爱强做主题发言时结合自身工作和生活的感受,谈到了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质量问题,从住集体宿舍、城中村租房,到集资建房、购买商品房的经历,他认为我们的住房品质质量是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


  以下是刘爱强总经理的主题发言:

  关于质量强国与城市化发展,说真的也没有什么理论上的研究,只是我觉得企业是最基层的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细胞,对此可能有些直观的感受。

  应该说谈城市化发展就离不开房地产,当然房地产离不开城市化。但是房地产一直是一个很争议的话题,让人们又爱又恨。4月份住建部发布了一个信息,据统计全国总共有6亿栋房子,然后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所谓的专家、业内人士发表了各种各样的解读,有的解读明显就是在误导,一个最夸张的说法是“6亿栋房子能住200亿人。”

  其实6亿栋房子住建部也有一个解读,说6亿栋中90%以上是农村的房屋,城市的大概有4700多万栋,其中还包含住宅和非住宅,但没有再详细的解读,也没有明确具体住宅到底有多少。
业内的观点是城市住宅大概应该在2000万到3000万栋左右,按照每栋平均多少层、每层有几个单元、一梯几户等等,再根据户均人口,也有人大概推算出来能居住多少人,可能大概可以住七八亿人到十几亿人之间。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披露的数据显示,我国家庭户人均居住面积达到41.76平方米,平均每户居住面积达到111.18平方米。我国城市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为36.52平方米。

  但是我觉得不论是6亿栋还是人均41.76平方米,这两项数据中有多少房子能达到宜居或长期宜居的呢?具体数字我掌握不了,只能说个人的观感与居住感受。

  我是1993年大学毕业分配到石家庄,是中建一局下属的一个建筑企业,1994年结婚,虽然是建筑公司但结婚也没有房子住,最开始是在单位的单身宿舍调剂一间房子,其他未婚的到别的屋挤一挤。后来就出去租房。九十年代你想租房子都很困难,哪有商品房出租?幸亏有城中村,就是农民盖的二、三层的小楼,分成一间一间的出租。

  我拥有第一套房是在2000年,单位的集资房,我们是建筑企业有施工能力,因为是国有单位也有土地,那时候五层高的房子是没装电梯的,我因为年轻,分在了顶层五层,那个房子我住了十年,质量还是不错的,2017年我卖掉了,虽然是顶层但没有漏过雨,但那时候屋顶都没有做保温隔热,夏天你忙一天下班,一进门热气扑面而来,真是受不了。那个年代建设的房子,没物业,没绿化,没电梯,没车位。2000年的房子,到现在已经有23年了。

  我的第二个房子是我父亲退休之后,把父母接到城里来生活,住不开,买的也是某工厂的职工住宅楼,是八十年代初建的,卫生间大概就1平方米,那时候洗澡都是到公共浴池去洗,跟隔壁的隔墙就是一块红砖厚,装修的时候稍微一用力,隔壁的墙面就凸出去了,那质量真是不怎么样。

  不论是6亿栋也好,4700多万栋也好,我上面说的住过的这些房子都包含在里面,像河北七八十年代唐山地震以后的住宅大多是多层楼房,现在也有人住、也能住,但如果从宜居的角度讲,这些房子是满足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的。

  不仅仅是石家庄,很多城市都有类似的存在。十几年前,我曾经在北京远洋大厦附近工作,远洋大厦沿长安街这一侧全都是高楼大厦盖得很好,但你往里走还有很多都是小平房,很难说是宜居之所。这些房子也需要在城市更新或老旧小区改造中进行品质提升。

  我们现在永清高新区开发的清樾岚庭项目,很不幸赶上了3年新冠疫情,也是房地产最低迷的3年,疫情期间进行建设和销售,其中甘苦真是一言难尽。好在项目已接近尾声,现在看能够按时交房,也没有出现有人上访闹事的情况。这个项目是我具体操盘的,先不说别的,现在的房屋质量与原来绝对不可同日而语。我仅举两个小例子,一个是保温,原来外墙保温都是贴保温板,现在廊坊市要求就是浇筑一体化,这就不存在说施工质量不好,保温板会掉、会翘起来。另一个是玻璃,现在要求必须是安全玻璃,跟汽车玻璃一样,能承受较强的冲击力,安全玻璃破碎时碎片成蜂窝状钝角小颗粒,不易伤人。

  我的意思就是从这些方面来说,现在的房子跟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前的房子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我们看房地产的发展,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我想,有更多宜居、宜业的城市化才是我们的发展目标,也符合质量强国的战略。

  八十年代党中央确定的社会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以发展才是硬道理,才要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社会物质已经较为丰富,社会主要矛盾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因此党的十九大提出:“当前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八十年代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现在是一个从有到优的过程。我的理解从有到优的过程也是要靠发展,要靠发展来改变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对于执政党来说,关于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认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八十年代确定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管了三十多年,我们的经济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和进步;十九大确定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应该是一个经过长期努力才能解决的矛盾,也希望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这一正确认定能够再管上三十多年,到建国百年时,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