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于长江:重庆巫溪乐和之家“3+2模式”
时间:2021-10-08 10:41:08 



于长江: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本身我是被廖大姐行为打动的人,巫溪这样一个行动在现在中国的环境下,必须依靠一些义无反顾的人,以这种宗教式的热情才可以将公益事业做下去。当然,当地也要有这样的环境,尤其当地政府、当地主要负责人要有这样的情怀。

  这件事情放在大语境里,一般是以社会组织的身份出现的。在基层,我们叫做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实际上,在二三线城市,管理和服务还没有到这么高的程度。这里更主要的是社会重建的问题。因为我们现有的发展模式,造成了很多内地二三线乡村是残破的社会。我们经常说,一个不健全或者残破的家庭往往他们的孩子会出现问题。二三线城市的很多地方,社会本身就是残破的。所以,不光是孩子,很多成年人也受到这样的影响,这不是一个正常的自然的人类可以长久生活的社会。

  社会的重建,不仅仅是乡村,城市也有这个问题,我们整个社会都面临着重建。城市和乡村为什么要变成二元对立,好象一说城市化,乡村就要凋敝,一说农村,是不是资金都放到农村去了,没有能力建设城市了。我认为城乡应该兼容,这也不是我的观点,我们社会学一直有这么一个概念。可是,这种思路一直没有成为主流。尽管有些领导人也支持,但实际上从来没有成为实践的主流,这个问题搞到最后总是很悲壮,全靠志愿者的奉献情怀来支持。我就想引出这个问题,比如这个案例,在乡村,有教师,也有基层的行政机构,包括农村也有健全的村委会等等,这么几套体系如此健全,为什么还需要这样一个志愿组织才可以推动这件事情?问题出在哪儿?到底志愿者跟当地人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志愿者就可以这么做?我们看到,当地人是在当地具体的体制下,是在讨生活的状态,他们要考虑自己的待遇等等,而志愿者就不是。志愿者存在的逻辑、去的原因,包括活着的目的是不同的。那么志愿者本身是为一种意义而生活,而当地人不是。他们也不可能这么奢侈,只能从现有环境中,为了自己的生活、为了家庭的生计来努力,所以思路很不一样。我想,志愿者进入基层社会以后,真正做到的,除了帮助他们之外,实际上更重要的意义是帮助留守儿童灌输一种人生观。就是说,虽然你们是留守儿童,地位好像很低,但你可以影响生活,你不是活着,而是生活,可以建构自己的生活。

  我相信,这批志愿者对儿童的影响不仅仅是帮助他们,更主要的是使留守儿童有了这种为有意义的生活而努力的精神,就是把价值还给社会,把意义还给生活。让每个人变成有自己生活意义的志愿者,这是我们这个活动特别需要的。(完整案例详细内容点击进入)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