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播城市化专业知识为己任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把握“生命体征”走出治理新路
时间:2020-07-06 18:20:29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孙建平 

    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治理系统性强,统筹能力要求高,工作多态、环境多变。对于上海这样一座有着2400多万常住人口的超大城市而言,我们很难在国际上、在历史上找到城市安全管理的成熟理论和建设样本。超大城市有超大城市的难题:上海地铁日均客流超过1000万人次,建筑总量1.3亿平方米,高层建筑3.9万幢,超过100米的超高层建筑1600多幢,地下管线11万多公里,各类桥梁2800多座,危化品的储存量达3000万吨……要破解这些难题,必然要求上海继续深化治理创新,把握人民城市的生命体征,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治理现代化新路子。在这方面,没有捷径可言,只有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探索并完善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特征的、符合上海经济及文化特点的城市风险防控与应急管理体系,如履薄冰地守牢安全底线,以系统性思维强化整体协同,以全周期管理提升能力水平。

    具体而言,城市治理工作可以从两个层次去理解。一要在理念、内容、机制上考虑,实现“现代化”;二要在手段、方法、路径上考虑,实现“智慧化”。

    现代化的治理,首先要树立“城市是人民的”理念,要让人民从城市的旁观者、批评者转变为城市的建设者、管理者。过去政府往往习惯于大包大揽,很多时候,政府想了很多、做了很多,但老百姓并不领情。用通俗的话来形容,政府是“爱你没商量”,但老百姓却觉得“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就治理内容而言,对照党的十九大报告,应当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六大指标去考虑,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其中前四项涉及上层建筑,后两项则是基础性要求。具体落实到上海,应该围绕打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的目标,重点从安全与环境两个维度做强优势。

    城市的现代化治理还要解决机制问题。政府要理清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做得成什么的问题,但政府不能变成主体。要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城市建设,如果一个城市90%的管理都能由市场、社会完成,说明这个城市的管理水平很高。从社会角度看,参与只是第一步,“社会参与”慢慢演变为“社会主动”,这个机制就更成熟了。

    “智慧化”是解决问题的手段,要发挥“城市大脑”在城市治理中的作用。初期的“城市大脑”,是城市网格化管理的升级版。上海运用网格化管理城市的“部件”和“事件”,过去由网格员巡查,现在通过传感器发现问题、预判预警问题,未来人工智能还能给出精确解决问题的建议。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中,也有不少行之有效的探索。比如用无人机检测跨江大桥,从而实现局部精准维修,减少对交通的影响。

    再如针对老旧建筑评估,以前只能用肉眼“毛估估”,现在用可视计算的方法,科学“体检”、精准预判。目前,要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为牵引,更大力度推动部门职能整合、业务流程重塑、体制机制优化,使城市治理各方面紧密协同。

    智慧不仅仅是技术,人的作用更加重要。技术能帮助我们形成风险地图,建立预警机制,督促我们及时响应、及时处置。但同时,我们还需要“管理智慧”。构建合理的利益机制,也是“管理智慧”的一部分。假如一栋老房子修一修能再使用三十年,相信业主方也愿意分担一部分费用,如果只能维持三五年,要想通过“拼盘”筹资来修缮就几乎不可能。加装电梯也是一样。要让市场、社会参与进来,合理的利益机制必不可少,政府要扮演好标准制定者的角色。

    人们常说管理中有“黑天鹅”和“灰犀牛”,其实两者之间还有“大白象”。“大白象”是导致风险失去控制的态度和行为,主要就是对风险的熟视无睹。城市的管理者要以人为本,借助技术手段将不被关注的细节、易忽视的问题及时辨识、及时预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例如,有的地方就尝试通过监测独居老人家里的自来水、煤气的用量,如低于一定用量,居委干部就要上门查看。所谓城市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就是要用智慧的手段、方法、路径去精准施策、科学施策。

    总之,上海要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共建为根本动力,以共治为重要方式,以共享为最终目的,努力打造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的城市、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的城市、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的城市、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的城市、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城市。

    (作者为同济大学城市风险管理研究院院长)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国务院 住建部 自然资源部 发改委 卫健委 交通运输部 科技部 环保部 工信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开发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建设银行 招商银行 兴业银行 新华社 中新社 搜狐焦点网 新浪乐居 搜房
中国风景园林网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城市化网版权所有:北京地球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service@ciudsrc.com